谢民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人体动态性构成舞蹈形象最重要的特征。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過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
在舞蹈中,有大量的动作的专有名称,涉及大量的动词以限定舞蹈动作的性质。动词的运用在舞蹈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动词符号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我国古典舞中仅单手基本动作就有“撩”“盖”“切”“分”“穿”“端”“摊”等多个动词。而在民间舞中,动词也多有积累,如汉族舞舞绢中有“挽花”“片花”“掏花”“缠花”“绕花”“抖花”“甩花”“分合花”“滚花”“护头花”等;舞扇中有“抖扇”“转扇”“翻扇”“拉扇”“推扇”“端扇”“倒扇”“飞扇”“顶转扇”“指挑扇”等扇技;芭蕾训练里有“擦地”“蹲”“小踢腿”“划圈”“小跳”等。几乎所有的舞蹈表达都离不开动词,动作构成了舞蹈特有的符号。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把动词张冠李戴,形成错误动作,或只把动作的表面形式做出来,却不去理会动作的确切意图,阻碍了掌握舞蹈动作的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了舞蹈教学的质量。这种现象,其实是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较差的表现。因此,舞蹈教学中加强动词的讲解、分析,不光是舞蹈教学的专业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在基训中常有学生不分“小踢腿”和“小弹腿”,在做“擦地”的动作时只知有全脚到脚掌到脚尖的过程,却不注重脚上跟地面充分接触摩擦的延伸感。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动词符号的含义,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这里,仅谈几种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动词符号进行教学的常用方法。
一、释义法
释义法就是直接解释动词的含义,强调其特征。如在做“撩掌”时,指出是手臂由下方至头上方的动作,用手腕向上带动,手背向上。这里须重点强调两点:由下至上的运动;手背朝上,手腕走在最前。把握了这两点,就能较准确地做出“撩”的动作来。又如:作“端掌”时是手由旁经身下方横起到胸前,手心向上(按掌位)。“端”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为“平举着拿”,这里应重点强调:胸前由下至上的运动,手心向上“平”的把握。而动作“盖掌”中“盖”字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动词的解释为“由上而下的遮掩”。这里“盖掌”手臂的运动路线正是由上而下,同时保持手心向下的动作。运用释义法时,一定要注意实义动词审义的准确性,深入浅出,在丰富的动态描绘中要把握对象的典型动态,这样学生才能有深刻的动作记忆。
二、对比法
对比法是对于容易混淆的动作,单独提出来进行相互对照讲解。如“小踢腿”和“小弹腿”同为腿上的动作,而且动作节律相似,学生常常混淆这一类动作。因而一定要重点强调动词所指动作的差异:“踢”是指“抬起腿用脚撞击”(《现代汉语》释义之一);“弹”是指“一个指头被另一个指头压住,然后用力挣开,借这个力量触物使动”(《现代汉语》释义之一)。这里“踢”更为强调脚,并为直膝;而“弹”主要是指小腿,通常大腿保持不动。正如小腿像是一个指头,大腿则是另一个指头。又如:“切掌”和“盖掌”同为手由上向下的运动,应对比区别“盖”与“切”的差异性,在手的方向上,一个朝下,一个朝里。运用对比法教学时,更要注意动词审义的准确性。可简单讲述其共性,而把重点放在特性的讲解上,从而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用恰当、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动作。生动的比喻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这种方法在舞蹈教学中效果较好。比如:做“擦地”训练,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动作过程后,可用“拖地板”来做比喻,动力腿就是拖把。要想使地板拖干净,拖把必须和地板有充分的接触,来回地摩擦,并且要有用力点。通过比喻,学生在理解“擦地”动作时,对脚上感觉较为重视,而不单单只耙全脚一脚掌+脚尖的过程做出来,因而能够体会“擦地”时的延伸感。又如:做“盘腕”动作时,用“端盘子”来做比喻,强调“平”和“圆”的感觉;做“亮相”动作时,用黑暗中突然开灯来做比喻,突出其怎样“亮”,强调学生的眼睛就要像一盏灯一样放出光芒,吸引众人的注意力。运用比喻法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比喻的过程只是一种手段,使学生准确理解动词的含义、做出准确的动作才是最终目的。
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舞蹈中动词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舞蹈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可以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