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晓妍
新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人文关怀意识。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良好的品行,更要有人文关怀意识。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以上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教材意识,培养人文精神
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最基本途径是强化教材意识。教师应熟悉教材、挖掘教材、探究教材,对教学材料要有所取舍、有所增删。一方面要通过拓宽课外学习渠道,如选用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信息资源。教材的信息尽管丰富,却是静态的。由于教材隐含信息的丰富性与隐秘性,教师与学生双方对教材信息的开发都具有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教与学双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独立钻研与处理教材的能力,重视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对教材作深入的研究与开发;要善于总结研究开发教材信息的方法,并通过由浅入深的适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从而真正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要重视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从而最大程度地汲取书本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语文教学多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而忽略了它的欣赏价值。这些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于漪老师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语文教学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更应重视人文性,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品格得到提升。
二、突出学生主体,注重情感体验
新课标的下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与情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应提倡并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对话与交流。为促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互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设计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所描绘的悠远意境,体验作者所要抒发的美好情感。比如在阅读小说时,只有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把握清楚,才能给人物准确定性,进而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而要取得这种阅读效果,阅读时必须入境,阅读者要积极调动起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将作品的情节想象成活动的生活镜头,让人物“活”在特定的生活情镜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沟通交流中带领学生深层地理解作品,这样才能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汲取作品中的营养。
语文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其中有效的途径是将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同做人、做事有机统一起来。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应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社会角色”的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的任务,又切实增强做人处事的能力。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转化成了学生内在的储存资源,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
三、营造创新氛围,提升思辨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处在教学一线的我们,也应当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把教授书本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不能只要按照既定的模式,用统一标准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上应用多种启迪方法,让学生多听,敢想,敢说。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广阅读,善思考,勤练笔,多感悟。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要多让学生思考一些开放性、富有启迪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了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同时,要想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秉着兼容并包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思路,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