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婷
【摘要】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良好的学风是保证研究生整体素质、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然而当前高校研究生的学风状况不容乐观,学风问题较为普遍,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普遍的存在的研究生学风问题形成的背景、原因进行了新的思考,并试图结合研究生学风问题的新情况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学风;原因;对策
一、高校研究生学风问题表现
所谓学风,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作风,具体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精神面貌、纪律准则等之中。良好的学风包括“求学”和“求实”两种精神,即在学习上勤奋好学,努力学好业务知识和其他综合知识,在科研中踏踏实实,不弄虚作假,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开拓创新①。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涉及课程理论学习以及学术论文研究两方面,课程理论学习是基础,其所反映的学风问题较为直接;学术研究是研究生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生成为研究型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其所反映出来的学风问题较为隐蔽,但后果也更为严重。
研究生学风问题表现之一为求学无目的、求学态度浮躁。表现在课堂教育中,可体现为缺课严重、课堂纪律涣散、课堂缺乏活力等现象。目前在高校存在一类“上课不点名、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课程,俗称“酱油课”,此类课程颇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在网上选课时成为大学生竞相争选的香饽饽。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这样的现场也同样存在,尤其是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目上,研究生往往不加以重视,找出各种方法逃避自己没有兴趣的课程。近两年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的“花钱雇人上课”、 “拍照点名”、“蓝牙点名”、“微信摇一摇点名”等事件,均生动地折射出高校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功利化态度和浮躁的风气。
研究生学风问题表现之二为做学术缺乏求真务实精神。在学术研究上,部分研究生存在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实验作假、伪注、粗制滥造等学术不端现象。教育部2009年发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将学术不端定义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为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学术腐败之风,不仅严重阻碍了学术创新,更败坏了研究生的学习风气。
二、研究生学风问题形成原因
1、研究生持续扩招影响研究生学风建设
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呈逐年上涨趋势,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表示,2013年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达到585731人,为2003年的2.18倍,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十年前翻了一番。研究生持续扩招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为新时期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培养了更多优秀人才,但另一方面,研究生扩招却给高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首先,研究生扩招导致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足、高校资源严重紧张。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量一直处于不足的状态,优质资源集中在极少数高校之中,前几年出现的高校优质师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也是高校优质资源不足的表现。实际上,很多高校在“软件”和“硬件”上,都无法满足迅速扩编的考研大军。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说,学校软、硬件条件的不健全,对于科研活动的进展造成较大的阻碍,这种现象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较为普遍,此类大学注重在特色学科上的投入,在一些基础性的大众学科上投入明显不足,研究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往往因为资源的匮乏和经济上的捉肘见襟影响学术研究的进展。为完成科研任务,研究生们不得不另寻他路,学风问题也在此过程中衍生。
其次,研究生扩招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一方面,研究生的扩招政策降低了研究生入学门槛,研究生入学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高校研究生规模扩大,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随之增加。有些导师由于自身“身兼数职”,业务繁忙,无暇顾及对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从而采取对 “放羊式”的培养方法,任由研究生自由发展,待到毕业设计的阶段,则想尽办法,“连抱带拖”,保证自己所带研究生顺利过关,如此方法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可想而知。
2、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缺失
受目前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部分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有的研究生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一头扎进创业和兼职的大潮之中,“求工”代替“求学”,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科研、学术更被抛之脑后,应付了事,本末倒置。更有甚者,由于毕业设计不能通过,不能按时毕业,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争取毕业,不能如愿者甚至会发轻生的念头,这样的事例也数见不鲜。
价值观对于研究生来说极为重要,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往往会使研究生们在面对人生考验时进行正确的思考、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对于三观的教育,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点,对于本科生三观的教育基本涵盖在现行的大学生“两课”教育之中。然而,每一时期大学生思想的发展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研究生作为本科的延续阶段,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往往更加理深刻。在研究生期间对研究生加强价值观教育,明确学习目的、增强责任感尤为重要。
3、研究生学风建设缺乏引路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负责制”,在新形势下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由于今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激增,使得研究生导师严重缺乏。一些高校为了解决导师紧缺问题,降低导师遴选标准,导致导师整体水平下降;有些导师行政事务过多,经常在外忙于走穴,参加各种调研会、培训班,有些导师为增加经济收入,承揽众多项目,分解给门下研究生团队,每月象征性发放一些补贴,师生关系俨然衍化为赤裸的雇佣关系。如此一来,导师对于研究生在学术上的指导相对弱化,在德育上的引导更被利益的浪潮冲刷得极为淡薄,研究生学风问题的出现也不足为怪了。
此外,高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评价标准存在一定问题,评价导师,重在其做了多少项目和课题,而忽视了对导师自身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研究生,往往重在看其发了多少论文、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能顺利毕业,而对其所具备的实际的综合素质却不加以重视。于是,师生均关注于对自己影响较大的那一部分内容,导师忙于课题,自是无心顾及研究生多方面的培养;研究生为多发毕业论文绞尽脑汁、为取得较好的学科成绩想尽办法。在如此情况之下,良好的学风也只能成为望洋兴叹的神话了。
4、研究生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
高校研究生学风问题的出现,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研究生教学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然束缚了研究生的想象空间能力,而答案的唯一性更是扼杀了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生教育实行的则是学分制,修满一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便可顺利毕业。然而现实情况是,学分制往往难以区分出研究生的优劣,有些研究生平时不学习,凭借平时在学校积累的人脉关系,在关键时刻走关系,败坏了高校的风气。
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研究生奖助学金来说,奖学金的获得在初次入学时便已确定,没有与研究生在校的表现挂钩,研究生的生活补贴金额有限、受益面较窄,很难调动研究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竞争、淘汰机制,未能在高校中施行,大学似乎成了严进宽出的保险箱,学生们的学习动力热情在极为中庸的教育体制下所剩无几。
研究生管理机构的不完善也是导致研究生学风问题的原因之一。有的高校对于研究生管理的机构尚不健全,责权不清,研究生事务存在推诿现象;研究生管理队伍混乱,以研究生辅导员的配备情况来说,绝大多数研究生辅导员同时兼任本科生辅导员,主要精力都放在本科生教育上,对研究生的教育倾向于简单的信息传递工作,缺乏极为重要的德育教育;研究生管理服务经费投入不足,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实现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研究生学术活动组织缺乏,学术氛围淡薄。
三、研究生学风问题对策
1、限制扩招数量
如今已有部分高校提出要对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进行严格的限制,并且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从根源上提高研究生的质量。高校切不可一味地追求研究生招生规模,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确定研究生招生数量,并对研究生导师招收的研究生人数要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导师能将更多的精力分配到所带的研究生身上,对研究生加以学术科研上的指点,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研究生学风状况必然会得到一定改善。
2、加强研究生价值观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研究生价值观教育是消除忽视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②。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研究生进行以价值观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考虑到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特性。研究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其生理和心理已处于较为成熟、稳定的阶段,大多研究生具备很强的自我意识。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引导研究生在辩论和对话中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高等学校不但要通过课堂形势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还应将价值观教育加以延伸③,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科学有效地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要将价值观教育深入到研究生的生活之中,倾听研究生的呼声,关心、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生的主体价值认同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研究生中存在的在错误的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不良行为,要加以及时的阻止和矫正,增强研究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3、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首先要加强导师的选聘和考核。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和考核制度,在注重研究生导师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之外,要对导师在师德、课程教学及对研究生论文指导等方面进行考核,严格控制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对于一定年限内培养不出合格研究生的,要自动取消其上岗资格。
其次,研究生导师要发挥好“引路人”作用。“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对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同时负有资助和指导责任。强调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学术培养。要进行研究生学风建设,导师就必须狠下功夫,从道德品质、科研态度上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并注重在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及时遏制研究生的学术不端之风。同时,研究生导师要自觉扮演好研究生“引路人”的身份。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品质、科研态度以及学习习惯往往会对研究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生导师应自觉肩负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借助自身的学术涵养言传身教,促使研究生养成良好的科研态度和科研习惯,这将对研究生做人、做学问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要根据自身研究生情况,设立符合研究生发展趋势的管理机构,厘清权责关系,明确各部门的任务。要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研究生管理队伍。在研究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生辅导员制度,为研究生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入学教育、日常生活的管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使其与“导师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研究生在德育上的培养。同时,通过专业培训和建立完善的工作考核机制,提高研究生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通过研究生队伍务实的管理,来推动研究生良好学风的建设。
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还要创新高校科研创新评价体制。2011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评价考核导向。在高校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注重“全面考察师德、教风、创新和贡献。要防止片面将学术成果、学术奖励和物质报酬、职务晋升挂钩的倾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并且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将“师德高尚”放在首位,并强调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5、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如今,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成为高校崛起的必经之路。改革的核心是完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以及导师资助制度,进一步理顺学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实现权责明确。同时,高校应做到合理配置相关资源,统筹规划好国家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构筑更为合理、完善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设立包括助研、助教、助管在内的助学金、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等,逐步扩大奖助学金的评比范围和奖励力度,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同时,要将奖助学金同研究生在校的实际表现想挂钩,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上措施若能实行,那么研究生们背后的经济压力便可较为直接地转化为其学习的动力,因为只有学术搞好了,才有机会获得数额较大的奖学金,从而减轻家庭和自己的经济负担。
可喜的是,国家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步伐从未停止过。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三个部门联合决定,从2014年秋季开学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范围内的研究生收取学费,研究生教育收费走上“并轨”之道。2012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奖励额度为博士生每人3万元,硕士生每人2万元。自此,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成为我国学生资助体系中额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项目。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设立,极大地激励了在读研究生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激情。笔者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据笔者了解,有众多在读研究生为争得国家奖学金殊荣而努力,研究生的学术氛围、学术风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较以往有所改观。
研究生学风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决不能刮浮夸风、患浮躁症,更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唯有认清形势、理性分析、找准深层次原因,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探索研究生扩招新办法、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促进研究生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效推动研究生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注释:
[1]彭晓建.高校学风建设的三大人为因素[J].理工高教研究,2002(4):93~95.
[2]韩东才.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效性[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2):14~17
[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中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