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
传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在学习中提不出带有个人见解性的问题,甚至有许多学生没有提问的意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
一、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纵观科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思维科学也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问题是判断一个人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依据。有了问题才会思考,问题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大力营造开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问题意识及形成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好奇、怀疑、困惑、焦虑、矛盾、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来。强烈的问题意识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领略到学习的快乐。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
1.培养学生产生“想问”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问生答,形式单一,思路限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围着”教师转,教师有“问”,学生才有“答”,而且答案最好跟教师的一致;教师不“问”,学生只乖乖地听,课堂上不能体现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求异思维、求新思维,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被扼杀。导致许多学生不仅不会思考,而且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普遍缺乏问题意识。
2.培养学生养成“爱问”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实质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让学生从想提问题的外部行为,转化为爱提问题的内在需要,这种转化有赖于多次外部行为上的成功。
3.培养学生形成“会问”的能力
让学生形成会问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提问的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1)教给方法,让学生获得提问的体验
作为教师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状况:无论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就是提不出问题,不是不敢、不愿,而是不会提问,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使学生知道从哪里着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2)关注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可以给学生以发现、探究、总结、发展的空间,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问题解决后应对完成的工作自觉地进行反思,做到“求取问题的解答并继续质疑”。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问题的解答,而是还需继续“提出问题”,如“这种方法可行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等。反思无处不在,可以是解决一个问题后的反思,也可以是学完一个新知识后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学生对已有的化学认知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使学生对已有的概念和理论的认识更加清晰,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已有知识获得新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进取的人生态度,就得教给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本领。它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也是培養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不断地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