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钱伟长通识教育理念,推行研究型教学改革

2013-04-29 00:44顾传青
教学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通识教育创新能力

[摘 要] 1997年6月,为了推行通识教育,钱伟长校长提议成立上海大学本科基础教学强化班。2007年6月,在强化班的基础上成立了自强学院。2011年8月自强学院获批国家“试点学院”,更名为钱伟长学院。17年来,钱伟长学院推行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一方面,构建文理结合的两年通识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推行研究型教学,在课内、课外搭建各种学生“自我表现”的活动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内外的基础教育与能力锻炼互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进而具备开拓新领域的潜力。

[关键词] 通识教育;研究型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35-04

1 建立两年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钱伟长校长认为,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阶段。钱伟长学院的基本办学思路:理科学生进入钱伟长学院,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实施全面发展、文理结合;在第二学年末,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愿望,从第三學年开始,学生分别进入“完全自主选择专业”、“本硕连读”和“一对一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钱伟长学院的两年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四大基础教学平台和接口课程平台组成。

1.1 四大基础教学平台

在课程设置上,钱伟长学院实行包括科学与人文领域基础性内容的通识教育,形成开放的文化以及科学视野,使学生建立坚实宽广的学科基础。四大基础教学平台的27门课由钱校长亲自审阅设定,并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见表1。

1.2 接口课程平台

打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学院现有接口课程74门,分别属于13个学院的有关专业。课程门数随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而变化。

课程功能:接口课程属于学生所选专业的先修基础课程,其作用是打通钱伟长学院基础课程和学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和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学院要求:有关专业的接口课程门数不得超过6门。

上课时间和方式:上课时间为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和夏季学期。授课方式有老师讲课,师生讨论,或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具体见表2。

2 推行研究型教学

2.1 制定“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责权时数表”

为了保证学院聘请的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和本科生的培养上,钱伟长学院将两年基础课程分为1+2 和1+1两类:1+2 课程是指教师课内教学1个学时,学生课外自学2个学时;1+1课程是指教师课内教学1个学时,学生课外自学1个学时。课程教学可以是三分之一教师讲授,三分之一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学会,三分之一完全自学学会。课程考核从整体性来进行,教学工作量则从课内课外学时一起来计算,见表3。

2.2 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和个别辅导”相 结合的教学制度改革

为了推动试点学院改革,贯彻执行“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岗位职责指导意见”精神,钱伟长学院对《高等数学》课程率先实行(5+9)教学制度改革计划[1]。见表4。

(5+9)教学改革计划的具体做法:(1)建立“课外小班师生研讨课制度”。《高等数学》课程76

名2012级学生自行组织,分成10个学习小组;再将10个小组分成两个小班,分别由主讲教师和助教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师生研讨课。(2) 建立“白天坐班指导学生制度”。选择学生自学、做功课的时间,每周安排两次,由主讲教师和助教白天坐班指导学生课外学习。(3)建立“夜晚校内住宿辅导制度”。每周选择星期天晚上,由主讲教师和助教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

开展课外小班研讨和个别辅导,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从而使学生形成学科爱好,可以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系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有问题,可以找得到老师进行互相讨论和个别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彻底改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课堂灌输、下课立即走路”的局面。目前,《高等数学》课程(5+9)教学制度改革计划从实行以来,受到大一学生的普遍欢迎。

2.3 开设《科学研讨课》

科学研讨课[2,3]导师:从2010年9月开始,钱伟长学院从大一开始开设《科学研讨课》,聘请在学院任教的各个专业教师任科学研讨课导师。通过导师与有学科兴趣的学生“交朋友”的方式,对学生的学科爱好、潜能特点进行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活动方式:由学生选导师;每位“科学研讨课”导师负责指导8~15位学生。在每位导师所带学生中,由学院指定一个学生组长,负责与导师联系。导师与所带学生每星期举行一次活动,活动内容和方式由导师与学生商定。

活动情况:2012年10月29日,2012级“科学研讨课”小组活动情况。

时间:星期一下午4:00~5:30;导师:顾传青;学生:12名(2名因病请假),2012级李怡、卢梦雨、俞章青三位同学主持。见表5。

课程成绩:由学生组长在“科学研讨课”表上填写活动题目;每学期,由导师根据学生表现在“科学研讨课考核卡”上填写评语和平时成绩,由学生组长交给钱伟长学院登入学生的“科学研讨课”成绩。大一、大二两个学年6个学期,共安排6.5学分。

2.4 开设《创新实践》课

从2000级开始在大一夏季短学期开设创新实践课程[2,3](10学分),目的是让学生尽早了解科研课题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学院已有12届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最近5届课题总数为151个, 其中由教授指导的课题为50个。

自主选题和招标相结合:从2008级开始,部分學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自主选择拟定课题,自主选择教师进行指导,2008级和2009级两届学生自主发布课题并通过审核立项的各11个,指导教师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学生创办《自强创新实践社》:由2009级沈兵同学牵头,宋小龙副教授任导师,学生组建了钱伟长学院《自强创新实践社》。实践社活动由学生组织、安排和管理,为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加竞赛做准备。

各类竞赛成绩突出:钱伟长学院“e标项目组陈杨、陈刚、张瑜三位同学作为上海大学唯一代表队应邀赴北京参加2011年科技活动周活动。2010级学生张广伟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总排名第八,上海赛区第一名;2013年,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并获上海赛区特等奖。

2.5 理工课程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方式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数学实验》、《C语言及程序设计》等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国外问题导向型的启发式授课方式带入课堂。

活动方式:在教学环节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在课堂上不断地即时发问、全程互动。同时,在每章节后面提出一两个研究型问题使学生可以应用它们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6 人文课程实施“项链模式”等教学改革

“六个为什么”改革[4]:人文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教育部“六个为什么”教学试点,学院全体08级学生作为试点单位参加教学改革,其中4位学生代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题采访,李长春等中央领导批示,要求将成果及时进行总结及推广。改革成效:08级学生张悦“思政课改革评价”登载在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3日,学生代表李训龙在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作专题发言;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已推向全校。

“概论”课“项链模式”教学情况如下。时间:2011年10月24日;教室:J201;教师:顾晓英和申小翠;嘉宾:胡申生工作室主持人(胡申生教授)。环节之一:一开场,顾晓英即简述本节课主旨,首先,请出学生李原草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展开自己的讲解。环节之二:学生们进行自评、互评、互问互答。环节之三:掌声中请出胡申生就学生的表现作通盘分析和点评。他结合教材要点,更联系了最新理论创新要点,谈了他的看法。他的讲授既帮助学生澄清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认知和认同,深化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达到了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最后,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本次“项链模式”的教学课。

课后反映:这次教学课互动性极强,生动活泼,融理论性与鲜活的学生思想实际于一体,充分为学生解疑释惑;同时,三名教师同堂竞技,师师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项链模式”独有的魅力,受到学生高度认同。课后,不少同学立即登陆乐乎课程圈子,对当堂课程进行评判,直呼过瘾。有同学感叹:“这堂课实在太好了!听完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胡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一下子警醒过来了,我对中国、对党更有信心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好,各个方面也会越来越完善。”

3 建立课外学生“自我表现”活动平台

3.1 课外小班《师生研讨课》

为了贯彻执行“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岗位职责指导意见”精神,钱伟长学院的《高等数学》课程探索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制度改革。

课外小班师生研讨课的具体做法(以2012级学生为例)如下。

组成课程学习小组:《高等数学》课程76名2012级学生自行组织,自选组长,按每组8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全班共分成10个学习小组。再将10个小组分成两个小班,分别由主讲教师和助教指导一个小班。学生班长负责协调工作。

活动方式:每星期两节课,由一个学习小组负责安排师生讨论内容和方式。每次活动一个小组选派3~4名学生上台讲课和组织讨论,老师参与讨论和指导。

活动效果:课外师生研讨课,学生可选择参加。每学期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讲课机会(上海大学实行三学期制,10周为一学期)。一般,老师只要示范两个星期,学生的学习小组就可完全自己组织。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自己组织、自己表现的“课外研讨课”受到学生欢迎,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自信心。

3.2 课内《师生研讨课》

课程学习小组:该项活动在《大学物理》、《数据结构》、《高等数学》等课程开展,组成课程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老师课堂教学2/3,师生研讨1/3。每次课安排一个学习小组做好准备,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每个学习小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讲课活动。课程的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期中测验和课外拓展三部分组成,而研讨课活动算入平时成绩的课外拓展部分。

3.3 钱伟长学院科学研讨系列讲座

科学研讨系列讲座[2,3]每周一次,第一学年三个学期连续举行。主持讲座的老师由“科学研讨课”的导师和校内外聘请的著名教授组成,主题由主讲老师自定,形式灵活多样,讲座内容紧紧围绕学生所闻、所见、所想展开,使讲座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人文感召力。同时,学院要求,在讲座中设置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交流和互动。从活动开展情况来看,该系列讲座已经成为钱伟长学院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

3.4 本科生Seminar论坛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互相交流所学所获,学院于2008年5月推出《本科生Seminar论坛》[2,3]。学院要求学生在两年学习期间至少主讲一次Seminar活动。论坛得到清华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范钦珊教授的指导。

活动方式:由学生学术部组织安排,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组团进行相关问题的调研和报告,并将学习和调研成果向学院学生进行宣讲和汇报。

4 通识教育理念在上海大学的实践

17年以来,学院实践钱校长“拆除四堵墙”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注重全面通识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办学特色。当改革进行到第15年,上海大学把钱伟长学院形成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推广到全校[4],对2011级一年级新生实施大类招生改革,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平台,同时,钱伟长学院也申请成功国家试点学院,为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011年秋,上海大学宣布改革,实行大类招生。考生按照人文社科大类、经济管理大类、理学工学大类三个大类招进来后,先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再选择专业。

10个课程模块:上海大学在公共基础课、新生研讨课之外,征集了涵盖人文社科、经管和理工三大领域,包括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语言与传播、哲学与思维、公民与社会、市场经济与战略管理、全球化与社会发展、自然进化与生命关怀、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方法等10个课程模块的230多门通识课。

开课情况:一年来,通识课已开设300多门次。人文社科、理工、经管三大类大一新生开始接

受通识教育。这些课程在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产生一些学生满意的课程,涌现出一批学生喜爱的教师。

分流情况:今年4月起,上海大学陆续向该校大一学生发布了专业分流的相关政策、规定、办法,以及各专业前3年的就业等信息。校方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大学一年级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表现即课外综合素质等,通过一定方法的换算,给每个学生打出了一个分数,并给出了排位。同时,校方也对外公布了各学院的招生计划。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排名、兴趣等,根據各学院的招生计划,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6月底,上海大学刚刚完成了实行改革后的首次专业分流。在接受了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后,4300余名原本没有专业身份的学生自主选择了自己的大学专业。7月初,分流后的学生到各自学院报到,上海大学的首次专业分流到此告一段落。按照学校规定,如果学生对于他们的专业不满意,仍有再次选择、调整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顾传青.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钱伟长学院率先落实《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计划[N].上海大学校报,2012-9-24(2).

[2]顾传青.钱伟长校长和钱伟长教育思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顾传青.探寻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周哲玮.努力实践“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我校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上海大学校报,2011-9-21(1).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通识教育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