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前哨奏响“强军战歌”

2013-04-29 12:54闫肃等
前卫文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兰天炮兵海岛

闫肃等

这是一片特殊的海域。

在这里,有扼守京津海上东大门、关系祖国心脏安危的两个小岛。

就是这个在比例尺600万分之一中国地图上找都找不到的地方,驻守在这里的就是济南军区某海防团炮兵一营。一代代守岛兵矢志不渝、扎根海岛,先后取得了50多面锦旗、30多个荣誉牌,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2次,涌现出了20多位战斗英雄。

奔涌的潮头,翻滚的浪花,揭开了大海的一张张日历;礁石,在沙滩上刻下了一道道岁月的年轮,记下了海岛的一个个春秋,也见证了“一家三代守海岛”的海岛赞歌。

60年前,炮兵一连副连长兰天的爷爷兰文华,刚刚从朝鲜战场归来,就搭船摇橹登上北隍城岛。那时候,海是漫漫无涯的苦海,岛是草木不长的荒岛,住的是帐篷,点的是油灯,喝的是咸水,坐的是木帆船,他们硬是靠一把铁锤、一根钢钎、一副肩膀和一颗红心,在昔日的荒岛上建起了一座座码头、一幢幢楼房,修起了一条条公路和纵横交错的海防工事。就是在这里,兰文华一干就是20多年。

30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唱着“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的歌曲,兰天的爸爸兰东生参军入伍回到这座海岛。兰东生就出生在岛上东村的部队医院,因此兰文华给他取名为东生。从小在部队长大的兰东生心中早已经埋下了立志成为一名海岛军人的梦想。18岁那年,他如愿以偿穿上了绿军装,戴上了大红花,来到岛上成为一名防化兵。

8年前,兰天高考刚刚结束,在国外当工程师的舅舅就建议他出国留学,并且联系好了学校。然而,在兰天的心中却始终有一个海岛梦想。他在日记中写道:“祖辈父辈建岛守岛的‘接力棒,不能在我手里丢了,我要到岛上当兵去。”

其实,兰天也有很多追求和梦想。他喜欢打篮球,梦想着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他喜欢看电影,梦想着能遇到自己的偶像;他喜欢旅行,梦想着走遍全球的名胜古迹。然而,在父辈的那一枚枚军功章里,兰天读懂了没有军人的牺牲与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强大与独立。

“当兵又苦又累,你能受得了吗?”舅舅问。

“苦和累根本算不了什么,出国以后有的是机会,但当兵是我从小的梦想,如果错过了,梦想永远不可能照进现实,我会后悔一辈子。”兰天坚决地告诉舅舅。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到炮兵一营,面对光秃秃的山、无休止的风和无边际的大海,兰天不禁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怀疑。这时候,爷爷专门写信:“孩子,京津是家,长山列岛是一个门,战士就是门上面的闩。如果门闩开了,敌人就会进入我们家,抢走家里的东西,所以你的责任很重大。”

这一席话,让兰天热血沸腾,他下决心要扎根海岛当好“门闩”。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海岛环境的磨砺更利于成长。2006年,兰天因为素质突出被选派到要塞区教导队集训。为了提高军事素质,他坚持每天一个8公里长跑,除了考试始终没有间断过。为了提高训练效果,每次他都要给自己背上2个沙袋。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最后,他以优异成绩选改为士官,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在连队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下,兰天两次荣立三等功,2009年还被保送到军校学习。

“岛是我的家,党是我的妈,我爱我的家,我听党的话”,这不仅是老一辈守岛人的共同心声,也是新时期海岛官兵的铮铮誓言。毕业后,兰天本来有机会在大陆上工作,但他却主动申请上岛,回炮兵一营任职。

岛把根扎在海里,我把根扎在岛上。一家三代守海岛的故事只是海岛官兵忠诚祖国、守岛戍边的缩影。在炮兵一营这个渤海最前哨上,一代代守岛官兵以豪饮风霜、甘洒热血的忠诚品格,站渤海前哨、创锁钥先锋的使命担当,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海岛恋歌。

是什么让一营官兵苦中不言苦、苦中见精神、苦中有作为?是什么让他们安于海岛、乐于艰苦、忠于职守?

“是‘老海岛精神的不断洗礼和熏陶,让这些‘80后、‘90后官兵懂得了使命担当,懂得了把对党的忠诚镌刻在心中。”团政委梁彦平一语中的。

从海图上注视渤海深处两座海岛,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或一支蓄势待发的冲锋枪,驻防在此的某海防团炮兵一营,亦如雄鹰和钢枪的姿态,警惕地守护着祖国的海上大门。

4月的一个清晨,北隍城岛还没从黎明前的黑暗中醒来。“嘟嘟嘟……”,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哨划破了小岛的寂静。黑暗里,一个个身影在跃动、飞奔。当全体人员全副武装到达集结地域时,秒表上显示:5分20秒。

“一营果然名不虚传!”上级考核组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其实,这一幕只不过是一营多年来枕戈待旦的一个缩影。

“守岛,就是守和平。一营官兵始终保持着守‘第一防、打‘第一仗的临战姿态,战备这根弦一天也没松过。”团长高建东这样评价一营,特殊的战略位置时刻警醒官兵:历史绝不能遗忘,责任绝不能淡化。

初冬时节,渤海湾晴空万里,美丽的北隍城岛依偎在大海的怀抱。登上海岛最高的哨位上凝望,航行在公海上的万吨巨轮清晰可见。然而,就是在这片海域——

“1858年4月25日,英法联军2500余人,由此到达大沽口外,进攻北京。”

“1859年6月18日,英法联合舰队士兵2000人,由此兵临天津海港。”

“1900年6月14日,八国联军26450人,由此占领天津,攻入北京。”

……

在营区正前方,8块大理石组成的“铭史墙”特别醒目。这些详细记录帝国主义列强7次由此进犯京津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告诫官兵,要以史为镜、未雨绸缪。

这里有过磨难和耻辱,更有着希望和振兴。驻守海岛的某海防团一营官兵用青春、汗水乃至鲜血,把海防要塞打造成捍卫祖国海防的“钢铁堡垒”。

正是强烈的忧患意识,催生了源源不断的练兵动力。海防军人的梦想时刻与祖国连在一起,练就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是成就强军梦的最好支点!置身营区,抬眼就望见营房上迎风挺立的“站渤海第一哨,创锁钥先锋营”几个鲜红大字;走访营区,发现“责任”的字眼随处可见!

这一个个“责任”,不仅印记在营区的每个角落,更镌刻进了每名官兵的心底。在一次武装越野训练过程中,战士徐平率先冲到终点,却因体力透支险些虚脱。谈及此事,小徐说:“战士就是一颗上膛的子弹,倒也要倒在终点线!”

这是官兵精武强能的真实写照。上等兵林晓炜话语铿锵:“小海岛连着大国防,小岗位连着大使命,只要我们每名军人都牢固树立当兵打仗的思想观念,做到听党指挥、苦练本领,就一定能汇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岛上丛林岩石密布,平地稀少,训练场地保障难度大。官兵们就一锹一镐、肩扛背驮,硬是在岩石堆中修整出一个个“袖珍”训练场。

岛上没有5公里越野训练场地,他们便组织官兵绕礁石、爬山坡、钻坑道,每天一遍雷打不动。一年下来,全营5公里武装越野平均成绩在21分钟以内,比大纲规定的标准快了近5分钟。

为解决训练场地缺乏的问题,他们白天对着海鸟瞄,晚上对着渔火练,并通过计算,缩小目标靶,提高射击难度,使各种重难点课目的训练得以有效实施。

原有射击场地只有100余米纵深,可大纲规定的射击距离却是150米,海岛地势特殊,若想拓宽长度非常困难。大家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一个妙招:虽然增加场地长度不好解决,缩小靶标却相对容易实现一些!于是,官兵们将射击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如此一来,观察目标的效果与150米外差不多。一座独特的“150米射击训练场”就这样诞生了。

在炮兵一营,从营、连主官到卫生员、炊事员、通信员,首先都是一名战斗员。一次,团里组织军事训练达标考核。轮到一营参考时,主考官临时决定:战斗班不考,只考炊事班。

10分钟后,放下菜刀和擀面杖,6名炊事员跑步来到了训练场。实弹射击,优秀;跨越障碍,优秀;武装越野,也是优秀。就是这样,考核组还不作罢,又把炊事班带到1公里外的山坡上,宣布了最后一个考核课目:野炊。

3分钟后,灶成火燃。不到30分钟,三菜一汤和米饭端到考官面前,成绩又是优秀。全员优秀的背后是官兵辛勤的付出,是敢于担当的精神,是不甘落后的拼搏。

有“超级战士”之称的王百亚,新兵下连3个月就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比武,获得全团总分第三名。入伍12年,他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保送入学成为一名干部。2010年军校毕业时,他婉言谢绝了老领导的照顾,回到这个小岛继续抒写着一名“超级战士”的辉煌。

2011年5月,王百亚参加省军区“三、百、万”岗位练兵大比武,不但打破了自己的多项最好纪录,还帮助战友夺得了85炮瞄准手专业比武的金牌。

来自沂蒙山区的中士黄江,新兵刚下连就敢和老兵“比划”。老兵非但不生气,而且还像发现了“宝贝”似地纷纷教他“绝招”。学到了“真经”的黄江也不含糊,在各级组织的比武中拿了十几块金牌,不仅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所带的班也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在炮兵一营像王百亚、黄江这样训练呱呱叫、荣登光荣榜的官兵有20多个。他们发挥“酵母”作用,带动了全营训练水平整体提高。近年来,在上级组织的各项比武考核中,他们先后夺得110个名次。

宁要“实战化的及格”,不要“无挑战的优秀”。这是一营的练兵标准。

去年,要塞区对海防建制营连进行夜间射击考核,有人向营长宋建民建议“为了保证优秀率,可以选用瓦数大一点的节能灯照明”。

宋营长拒绝了“好意”,却没有停止对自我的追问:按照实战的“尺子”卡一卡,一营的训练里还有多少“水分”?营党委带头翻箱倒柜,一个个曾经“习以为常”的景象让他们陷入深刻反思。

坑道保障条件有限,打起仗来还得下山吃饭吗?以往坑道驻训,一些炊事人员图省事,认为营区就在阵地山脚下,没必要捎带全部炊具,缺什么再回营区拿。然而,在一次营里组织的坑道内全要素综合演练中,有1个连队因为没按要求携带炊事用具,无法保障午饭供应,只能饿着肚子。

按照实战的“尺子”量长短,营党委“一班人”认识到,打仗就是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一切不以打仗标准抓训练的准备都是假把式。他们针对官兵中存在的实战意识不强、训练考核标准不高等问题,先后制定出20余条具体改进措施。

今年夏天,营里再次组织坑道驻训,营连的吃、住、打、通等保障物资全都转移到了这里。所属三连指导员刘龙锐介绍说,坑道内条件艰苦,有的战士一觉醒来会流鼻血,可大家一致感到,这才有打仗的硝烟味。

为使专业训练更贴近实战,他们在训练中科学嵌入干扰因子:侦察兵选择的瞄准点旁弥漫着烟雾,计算兵作业训练在声音嘈杂的条件下进行,炮手操作全程伴随着枪炮声,逼着官兵提高战场适应能力。他们还加大训练强度,400米障碍训练前面再加个100米,武装5公里越野比大纲规定多带4枚手榴弹……

一次,团党委机关考核组宣布考核开始后,就下起了大雨。当组织最后一个考核课目——步枪射击时,射击台出现积水。考核组人员考虑到大雨可能影响射击成绩,提出等雨停后再组织考核。一营官兵却坚持在雨中参加考核。

为啥跟自己过不去?大家的回答出奇地一致:战场上,敌人可不会有丝毫的照顾。深谙此理的官兵无论是训练还是考核,训练标准只升不降。

实战标准练就打赢硬功。近年来,炮兵一营先后参与处置山林灭火、海上救生、围捕逃犯等应急情况50余次,均圆满完成任务。

然而,打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两件事让一营官兵至今仍耿耿于怀。

一件是,团里组织新型通信装备操作集训,营里选送的优秀班长,因为无法掌握要领被退回来;另一件是,团组织实弹射击,因海面雾气大,传统侦察器材难以捕捉到拖靶,射击诸元迟迟难以下达。

这两件事给全营官兵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信息化浪潮已经来临,如果当不了信息化时代的合格兵,就必然要成为信息化战争的牺牲品。

转型!向信息化转型!炮兵一营迈开了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探索的步伐。

如今,在一营作战指挥室,岛上各个防御要点、炮兵阵地、执勤哨位一目了然,不仅如此,雷达数据也在悄无声息地自动传输到火炮射击终端上。针对海防炮兵过去岛自为战、连自为战的局面,一营在上级的指导下,综合利用多种通信网络,实现各岛屿作战要素互联互通,形成远、中、近结合的侦察预警网。

前不久,在要塞区组织的一次炮兵射击观摩会上,他们利用新研制的“对海射击指挥信息系统”进行实弹射击,结果振奋人心:该营火力反应时间缩短为原来的六分之一。这一数据也让几十年的“老炮”焕发生机,达到了国内先进的自行火炮水平。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但他们深知“守岛不能守摊”。战场上,多一分优势就多一分胜算。他们把目光又瞄上了驻地海、空军侦察分队。

以前,由于编制体系的不同,使3个单位之间的情报信息只能是独立循环,导致“近水楼台”却未能先得“月”。

营党委打算打破这种信息壁垒,然而有的官兵却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联合训练岂能是一个营能办的事?不扎扎实实搞训练,搞联合岂不是不务正业……

“同守一个岛,打起仗来难道还分彼此!”营党委没有丝毫退缩,主动与驻地海、空军联系,建立情报共享、行动支援等8项协作机制。如今,他们已相互之间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每年通报年度训练计划并开展3次以上联合守岛演练。

联训联演为一营借来一双“千里眼”。在9月初的实弹射击演练中,该营第一时间接到了空军远程预警雷达发出的预警信号,并利用海军观通站提供的海上目标信息,迅速展开战斗,取得了首发命中的好成绩。

“在用人单位眼里,求职者都是金属,而不是金子。”这是一些应聘者的求职感言。但是炮兵一营的兵却说:一营是“能把金属变金子”的地方。

2012年初,朱鹏程从团雷达观察所分流到炮兵一营。从团部所在的大岛来到最北端的小岛,不仅生活上不适应,工作上更是插不上手,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整天闷闷不乐。

这时,营、连干部骨干们主动走近朱鹏程。教导员俞立煌发现小朱会画漫画,而营里建“老海岛”精神展馆正缺人手,就让他参加展馆建设。

收集文件资料,购买颜料画笔,制作简易工具,一时间小朱忙得不亦乐乎。看着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画作在展馆诞生,在营区里也算是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也感到格外开心。

就在小朱专心致志工作时,家里传来噩耗:母亲突发心脏病,且危重卧床,急需住院手术!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小朱焦急万分。母亲一直体弱多病,之前就做过胆囊切除手术,这一回,小朱真的害怕自己因为见不到母亲而遗憾终生。

营里知道后,迅速为小朱请了事假,但他仍坚持把最后几幅画画完才离队。他说:“营里给了我舞台,我就要把戏唱好,如果任务完不成,就算回到家我心里也不踏实。”

当朱鹏程顺利完成任务,急匆匆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做完了手术、躺在ICU重症病房,看着母亲苍白的脸庞、瘦弱的身躯,小朱一时无语凝噎。母亲却摸着他的头,一直安慰说没事没事,还直夸小朱在这件事情上处理得好,说连队的教育使他变得更加成熟。

歌德曾说,每个人都想到成功,但没想到成长。在一营,战士一入伍,连队就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使人人都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奋斗目标。

毕业于四川科技大学的战士谢应凯,是抱着提干愿望来当兵的。下连后,他常常找理由不参加连队组织的集体活动,一个人躲在房间看数理化。班长批评他,他却不以为然。

“像谢应凯这样带着目的从军的并非个例。”一营党委了解到,青年战士到部队,大都有提干、考军校、学技术的愿望,对他们求知成才的积极性,应予以肯定和保护,不能简单地指责为“动机不纯”,作为带兵人,有责任为战士搞好成才设计。

就这样,营里为小谢确立了当好列兵、学好专业、成为班长、争取提干的“军营四部曲”的成长路线。小谢沿着这条路线,从列兵到优秀炮长,再到上等兵班长,最终取得了济南军区考核总分第一,成为全团唯一一名提干入学的大学生士兵。

“成长路线图”助力官兵成长。大学生干部邰志晓初到连队时军事素质弱,营、连干部和班骨干“三帮一”,让他逐步精通了炮兵专业,成为在团岗位练兵比武中夺冠的唯一一名地方大学生。炮兵二连原司务长王怀念自学编程,开发基层后勤管理系统,成为要塞区近年来自主科研荣获军区科技成果奖的唯一一名基层干部。

一位退伍老兵感慨,一营培育人才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们营造了“天天抓、时时抓,先进大家学、落后人人帮”的浓厚氛围。炮兵三连战士解立彬考军校落榜后自感前途渺茫,指导员刘龙锐把他领到“将军树”前,讲述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上将从一名海岛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故事,使小解燃起了成功的希望,找到了成才的自信。重新制定成长目标的他,加油奋进,因工作出色年底光荣加入党组织,被团评为“十佳”优秀士兵。次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军校。

战士冯泳涛不太爱说话,也没有什么特长,每当连队组织活动时他都靠边站。为让小冯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副教导员徐岩松让小冯参加了营里的舞狮队。刚开始,遇到了困难的小冯,一度产生过退出的想法。但战友们不厌其烦、耐心鼓励、真心帮助。渐渐地,小冯不仅掌握了舞狮要领,还学会了许多高难度动作,在众多战友中脱颖而出,成为如今的“引狮人”。

“培养人才,不能仅看在部队时有用,退伍后10年、20年也能管用,才叫有用。”他们始终把为官兵明天负责作为最大的负责,真心为官兵长远发展蓄力,让他们不仅上得了战场,还能闯得了市场;不仅入伍站好岗,还能退伍好上岗;不仅在军营立功,还能到社会建功。

旭日东升,潮起潮落。一代代守岛兵,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下践行着忠诚誓言——

青春无悔,请大海见证。我们愿做海岛上的一棵“不老松”,用生命和力量把根深深扎在海岛中;

青春无悔,请祖国见证。我们愿做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用忠诚和奋斗托举伟大的强国梦、强军梦。

图片摄影 刘 辉 王增贵

猜你喜欢
兰天炮兵海岛
礼县兰天系小麦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8个冬小麦新品种在庄浪县引种试验研究初报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康乐县冬小麦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礼县冬小麦品比试验初报
在海岛度假
新品“炮炮兵”系列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试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炮兵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