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青
远处,是透亮的蓝天,圆山清晰可见。近处,一条大河在眼前缓缓地流淌。南北两岸,是旧桥边人家,岸边,几只渔家小船,在江面上随波荡漾。夏日的清晨或傍晚,三五个阿婶阿婆,到河中找个水浅的地方,搁上自家带来的长条板凳,凳面已经改制成了简易的洗衣板,彼此热络地打声招呼,开始利索地洗衣干活,跟来的孩子呢,也索性下了河,撒开了欢,与水底的细沙鱼虾作伴……
这是母亲为我描绘的旧时九龙江的模样。那时,我们家住在澄观道,只要走几步路,就到了江边。母亲常常在下班后也带上长板凳,加入河中的洗衣一族。“洗完后站河里吹吹风,空气也是甜的呢。”母亲至今还很怀念。小时常听老人讲,九龙江是漳州境内第一条大江,分西溪、北溪两干流,《龙溪县志》里记载:“西溪水源,北自西溪永丰,南自铜壶、小溪,至南靖合流,而绕于郡城为南河,过诗浦,达三叉河,与北溪会。”两溪自山城而下,水面开阔,水石清美。其中西溪流经芗城的这段就叫芗江。这条穿城而过的河,为小城添了多少富足和柔美!
水是城市诞生的摇篮。自古以来,人类总是“逐水草而居”,一条长江,一条黄河,孕育了众多的古都和名城。而芗城百姓得其地利,靠水而居,九龙江西溪与北溪刚好夹峙区境而过,形成冲积平原,于是水稻、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还有水仙等各种作物蓬勃生长。“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母亲河,滋润山乡田园,养育一方儿女,给两岸百姓带来了厚泽和福气。
有水,就有船,有桥,战备大桥、中山桥上,码头边,人来来往往,一片繁忙。交通的便利,运输的快捷,给芗江大地又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我还记得,父亲所在的航管站就在江边,底楼有个很大的仓库,常囤满了沿江船只运来的大大小小的粮袋,里面都是白花花的大米。有一次,高音喇叭不断播出地震要来的消息,爸爸单位的领导让家属都到那坚实大仓库避避。于是那几天,仓库里几乎集中了大院里的所有孩子。我们把那一大堆长长方方的粮袋,横叠竖叠,当成军事工地,偷袭、突围、抢攻,夺旗!兴奋中,地震的惊惧早在孩子心里没了痕迹……除了大米之外,白糖、樟脑、面粉、柴炭、丝布、草席、雨伞、漆器、鲜果、水仙花、茶叶等也源源不断汇集于码头,并转运至上下游各地,当时的这条大河,大小船只穿城而过,河道深,船舶众多,各支流航线畅通,密如蛛网,承载了小城百姓生活富裕的希望。
水是生存之基、繁衍之源、发展之本。作为城市主人的居民,更是离不开水。早先,各家各户还没有接上自来水,每天我们都要到河里去,用水桶一桶桶提回家里,满大街桶来人往,蔚为奇观。后来,街道一角有了售水的自来水亭,方便了远近百姓。而今,只要打开水龙头,就会有清亮的自来水从水管中汩汩流出,这些都是来自于九龙江的水,经过澄清过滤储水等几道工序的净化处理,再由泵站将水压入供水管网,然后源源不绝地涌向千家万户。
干净的水是最大的福利,多少年过去,天空却因雾霾天气而渐渐有些灰蓝,过度砍伐、水土流失带来的是江中茫茫白沙的消失,一些河道污水、废渣的随意排放使得昔日清爽的河风不再,扑面而来的是腥臭和腐败,以及汽车尾气的刺鼻,工业化繁华的背后是母亲河深深的叹息。
呵护母亲河,让水活起来、动起来、干净起来,是漳州子民的心声!江滨公园率先立起来了,在一水之畔,人和水又恢复了最初的和谐相处,亲密接触。碧湖生态园、西溪湿地公园等生态景区也一个个以灵动、秀美的姿态沿着母亲河悄然走来了,漳州百姓惊喜地发现,绿色漳州离自己越来越近。水文化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知者乐水”,自古以来水就被看成灵性的象征,代表了天地智慧。一座城市不论规模大小,有水则灵,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生命之水尤为钟爱,从迎宾大道拐进江滨路,只见九龙江西溪北岸,水草微湿,树木吐绿,几只野鸭正从水面上扑棱棱飞起。
居城市而享山水之趣,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