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源食品磷脂酰丝氨酸的研究应用进展

2013-04-29 12:31:51张颖豪
中外食品工业 2013年6期
关键词:研究应用

张颖豪

摘要:大豆来源的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已被我国卫生部批准列为新资源食品,近年来作为大脑营养补充剂,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PS的结构和性质、来源及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PS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磷脂酰丝氨酸 新资源食品 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Q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2-0025-03

PS是磷脂家族中唯一能够调控细胞膜关键蛋白功能状态的稀少磷脂[1]。虽然在人体中含量极少(总量约60g),但可影响脑内化学信息的传递,并帮助脑细胞储存和读取资料,是维持大脑正常记忆力、反应和健康情绪的重要营养元素,有“大脑维生素”之称[2]。

近年来PS更是作为“脑专一性营养物质”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2006年5月,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KFDA)允许添加PS的制品宣传其具有“防止老年人认识力低下”的功能。同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通过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一般认定为安全的物质)认定,PS可作为营养强化型机能性食品素材添加在酸奶、奶粉、面包、固体饮料等食品中[3]。我国卫生部在2010年第15号公告(2010年10月21日发布)中将大豆来源的PS列为新资源食品。

目前,国外已对P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我国对PS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在对PS的结构和性质、来源总结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PS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P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1 结构和性质

1942年Folch首次从牛脑中提取出磷脂酰丝氨酸并定性;1952年Baer和Maurukas阐明了磷脂酰丝氨酸的基本化学结构,并通过化学合成进行了证实。如图1所示,磷脂酰丝氨酸以甘油为主要骨架,1、2号碳原子上面连接脂肪酸,构成它的非极性尾部;3号碳原子连接一个带丝氨酸的磷脂,构成它的极性头部[4]。最新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PS1、2号碳原子上的脂肪酸可能不同,链长以C14~C24为主,不饱和度在0~6之间,通常1号碳原子上面的脂肪酸比2号的饱和度高[5]。

纯PS为白色蜡状固体,溶于含少量水的多数非极性溶剂,不溶于无水丙酮。目前市售PS含量多为50%~60%,呈微黄色粉末。当PS溶于水时,除极少数形成真溶液外,绝大部分不溶的脂类形成微团。在pH7时,PS带有两个负电荷和一个正电荷,净剩一个负电荷。用弱碱水解生成脂肪酸的金属盐,剩余部分不被水解;用强碱水解则生成脂肪酸、丝氨酸和磷酸甘油。PS暴露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颜色逐渐变深,由白色到黄色,最后呈黑色[5]。因此,为避免PS氧化,最好是将其充氮气密封后冷藏或冷冻。自然态的PS几乎不受酒精影响,饱和PS和酒精形成交错链状凝胶[6],而二棕榈酰基-磷脂酰丝氨酸与5%的酒精在室温下相互作用能诱导形成规则的凝胶[7]。

2 来源

PS来源广泛,一些来源于细菌、酵母等微生物,更多的来源于牛、羊、兔、马、鱼等动物的脑、肝中和大豆、韭菜、小麦等高等植物中。研究发现,动物大脑和肝脏中的PS含量比较丰富,但是动物容易染病,尤其是受疯牛病的影响,使人们对动物来源PS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因此,植物来源PS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高等植物中,PS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中,但含量并不高。在玉米种子中,磷脂酰丝氨酸的含量约为1.0%;而在大豆中,磷脂类物质占大豆总重的1.6%~2%,这其中磷脂酰丝氨酸只占0.5%~1%,即每千克大豆中只含有80~200mg PS[3]。目前,市售PS多为生物酶转化法制备的大豆PS。研究表明,大豆来源PS和牛大脑皮层提取的PS具有同样的功效[8]。每天分三次分别摄入200mg大豆PS(即600mg/天)是安全的[9]。

3 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

3.1 对青年人的作用

3.1.1 降低额外的物理性应力

Monteleone等[10]给8名健康男性服用50-75mg PS后发现,生理应激反应时产生的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降低。在给予9位健康男性800mg/d的PS 10d后,由体能运动导致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反馈系统)对应激的反应可减弱,但不会影响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催乳素[11]。

3.1.2 缓解机体疲劳

对做自行车运动的男性补充PS,以葡萄糖做安慰剂,结果发现,补充PS的男性运动到力竭的时间增加了29±8%,而服用安慰剂的男性没有变化。这说明PS可能具有影响线粒体酶活性和维持体内离子平衡的作用[12]。在一项每天补充750mg大豆PS连续10天的研究中观察力竭性间歇对身体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S的补充能提高运动耐力[13]。

3.2 对老年人的作用

3.2.1 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在美国已成为导致死亡的第六大因素,从2000年到2006年因阿尔茨海默病致死病例增加了47%,其中每70s就增加1位患者,大概到2050年每33s就增加1位患者[14]。阿耳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机理是β-淀粉状蛋白或γ-干扰素激活小神经胶质,释放神经毒性分子,导致炎症而出现病态。抑制小神经胶质细胞的炎症能保护神经,潜在治疗阿耳茨海默病[5]。

1986年Delwaide PJ等[15]首次报道给老年性痴呆病人口服BC-PS(300mg/d)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此后,多个国家的研究证实了PS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改善效力。Rolf R.Engel[16]给33位患有轻微原发退变性痴呆的病人每天服用300mg BC-PS或安慰剂,连续8周,结果表明,与服用安慰剂的病人相比,多数服用BC-PS的病人的临床综合印象等级提高,病情有所好转。而Cenacchi T等人[17]的一项包括494名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试验,更充分证明了BC-PS作为一种抗痴呆药物,能改善行为和认知表现,且试验中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3.2.2 治疗抑郁症

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因此单胺类物质下降或缺少将抑制兴奋的传递,引起抑郁。Maggioni[18]等给10位患有抑郁症的老年妇女先服用安慰剂15d,然后又服用BC-PS(剂量300mg/d)30d,结果发现,服用BC-PS前后,患者血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浓度上升、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服用安慰剂的患者前后抑郁症状没有改善。Gindin[19]等对72位60-80岁的社区老年人进行试验,随机分配对照组与试验组,每天给予300mg PS持续3个月,发现受试人员在情绪方面有明显改善。

3.3 与ω-3脂肪酸的协同作用

补充ω-3脂肪酸可以促进PS的积累从而发挥抑制神经细胞死亡的功能。Kim等[20]研究发现当细胞富含DHA但缺乏PS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仍不能被有效阻止。Hamilton等[21]给小鼠和其子代喂食缺乏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然后单独对其大脑微粒体、大脑皮层、大脑嗅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些神经组织中的PS总量要比平时少30%左右,由此推测,在这些神经组织中的PS合成很可能多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为底物。

4 展望

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疾病的蔓延,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PS作为安全有效的大脑营养补充剂,可以应用在各种食品和保健食品中。如果科学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PS发挥保健功效的作用机理,并探寻出更高效、绿色的生产工艺以降低生产成本,PS必将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arris M. Kidd. Phosphatidylserine; membrane Nutrient for memory. A Clinical and mechanistic assessment [J]. A1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1996,1(2):70-84.

[2]Mark A. McDaniel, Steven F. Maier, Gilles O. Einstein. “Brain-specific” nutrients: a memory cure?[J].Nutrition,2003,19(11):957-975.

[3]孙明波,刘天薇,王继文,等.磷脂酰丝氨酸制备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3):80-85.

[4]胡飞,段章群,王淮,等.生物酶法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2,37(6):54-58.

[5]周芳,李洪军,杨复习,等.磷脂酰丝氨酸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5):297-300.

[6]E. Wachtel, N. Borochov, D. Bach, et al. The effect of ethanol on the structure of phosphatidylserine bilayers [J].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Lipids,1998,92 (2):127-137.

[7]E. Wachtel, D. Bachb, I.R. Miller, et al. Interaction of dipalmitoyl phosphatidylserine with ethanol: induction of an ordered gel phase at room temperature [J].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Lipids,2007,147(1):14-21.

[8]Arjan Blokland, Wiel Honig, Fred Brouns, et al. Cognition-enhancing properties of subchronic phosphatidylserine (PS) treatment in middle-aged rats: comparison of bovine cortex PS With egg PS and soybean PS [J]. Nutrition, 1999, 15(10): 778-783.

[9]B.L. Jorissen, F.Brouns, M.P.J. Van Boxtel, et al. Safety of soy-derived phosphatidylserine in elderly people [J].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2002,5(5):337-343.

[10] Monteleone P, Beinat L, Tanzillo C, et al. Effects of phosphatidylserine on the neuroendocrine response to physical stress in humans [J]. Neuroendocrinology,1990,52(3):243-248.

[11]P. Monteleone, M. Maj, L. Beinat, et al. Blunting by chronic phosphatidylserin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tress-induced activation of the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xis in healthy men [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992,42(4):385-388.

[12]Kingsley MI, Miller M, Kilduff LP, et a1. Effects of phosphatidylserine on exercise capacity during cycling active males [J].Med Sci Sports Exerc,2006,38(1):64-71.

[13]Kingsley MI, Wadsworth D, Kiduff LP, et a1. Effects of phosphatidylserine on oxidative stress following intermittent running [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7(8):1300-6.

[14]Mebane-Sims, Irma Alzheimer's Association. 2009 Alzheimefs disease fact and figures [J]. Alzheimers & Dementia,2009,5(3):234-270.

[15] P.J.Delwaide, A.M.Gyselynck-Mambourg, A.Hurlet, et a1.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phosphatidylserine in senile demented patients [J].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 1986,73(2):136-140.

[16]Rolf R.Engel, Wolfgang Satzger, Wilfried Günther, et a1.Double-blind cross-over study of phosphatidylserine v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early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J].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992, 2(2): 149-155.

[17]Cenacchi T, Bertoldin T, Farina C, et a1.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 on efficacy of phosphatidylserine administration [J].Aging(Milano), 1993, 5(2): 123-133.

[18]Maggioni M, Picotti G B, Bondiolotti G P, et al. Effects of phosphatidylserine therapy in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90, 81(3): 265-270.

[19]Gindin J, Novikov M, Dedar D, et a1. The efect of plant phosphatidylserine on age-associated memory impairment and mood in the functioning elderly [R].Kaplan: The Geriatric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1995.

[20]Hee-Yong Kim. Bi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docosahexaenoic acid in the nervous system: modulation by ethanol [J].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Lipids,2008,153(1):34-46.

[21]Jillonne Hamilton, Rebacca Greiner, Norman Salem, et a1.n-3 fatty acid deficiency decreases phosphatidylserine accumulation selectively in neuronal tissues [J].Lipids,2000,35(8): 863-868.

猜你喜欢
研究应用
浅析职工思想动态管理在企业深化改革时期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太阳能和风能混合发电系统研究与应用
人工智能的研究运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新形势下财政与政府会计的关系研究
智富时代(2017年1期)2017-03-10 14:25:37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居业(2016年9期)2016-12-26 08:42:37
生物化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老龄化背景下居住空间的“通用设计”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3:39:00
山地光伏电站优化方案研究应用与建议
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
高压水射流卸压增透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