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勇
1 摘要
策略1 在抓好数学基本素养的同时强化解题规范训练
由于试题的逻辑性强、综合性高,对答题就有严格的要求,高考复习时,应重视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特别是解题规范的训练,运算尽量做到“一次成功”;学会正确表达过程;答题严密、规范、不重不漏;准确阅读理解题给文字材料,过好“审题观”,解立体几何题“一作二证三算”,尽量准确书写答案,尽量做到不在解题规范上失分。
策略2 在抓好“三基”的同时重视“综合”与“联系”
“三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考查“三基”仍是高考的基调之一,复习时还要“狠抓三基”,系统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以不变应万变,但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深入,即使是基础题,也表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并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常常在知识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因此,抓基础,既要常抓不懈,更要常抓常新;既要“各个击破”,更要“融会贯通”;既要熟练掌握,更要灵活运用;既要抓“知识网络”,更要抓“内在联系”,特别提醒:注意新增内容与传统内容的有机结合的题型的训练。
策略3 在全面复习的同时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复习重点内容
不论高考怎么改,“全面考查”是不会改变的,因此,高考复习特别是第一阶段的复习原则之一就是全面性,在“三基”方面不留死角,但高考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只能提出考查重点,“重点知识重点考”,所谓重点内容:一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二是升入大学后继续学习所必备的重点内容(特别提醒:新增内容大多与大学后续学习有关,),因此,要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复习重点内容,提高复习效益,对于重点内容,要注意与别的数学知识的联系的同时,有意识地应用这些重点知识,在解决其它内容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深化认识,提高解题水平。
策略4 在抓好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树立新的“能力观”
考查能力是数学高考的重点和永恒主题,因此,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了当务之急,抓数学能力培养,先抓好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即“四能”),勿需置疑,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有些能力需要“细化”,如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抽象能力等;有些能力需要“组合”,如建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只有树立新的能力观,才能成为高质量的学生。
策略5 在各个阶段的复习中都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涵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也是高考数学命题凸显的特点之一,不少学者认为:仅“传授知识”的数学是一种境界,加上“能力培养”是稍高的境界,再加上“方法渗透”(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较高境界,而再加上“提高修养”(指数学文化及非智力因素的介入等),则是数学教学的更高境界,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学生,就一定要深刻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才能形成数学素质,在追求数学思想时,一定要强化数学“通性通法”,淡化数学“特殊技巧”,因此,在各个阶段的复习中都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策略6 由浅入深、适当搞好应用题的学习
因为“应用性问题,没有固定的背景与题型,难于分类模拟训练,因此是考查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题型,对于高校选拔有潜能的学生,及对中学加强素质教育的导向,都起着良好的作用”,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说,就应该让学生多接触实际,多观察生活,由浅入深地逐步学会数学建模,增强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但在《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删除了“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试题,加强素质的考查”,是否说明应用题并不一定要在每年的试题中体现,因此应用题的训练要“适当”。
策略7在掌握常规题型的同时适当注意新颖题型的训练
高考数学命题的总思路是“稳中求进,注重考查能力”,高考要“稳”,就是说有许多“常规题”,复习时应按“样题”进行常规训练,选题尽量贴近高考题型,明确“强化什么、淡化什么、回避什么”,力争在拿到试卷时对大多题目有“熟悉感”;高考要“进”,就是说有一些“新题型”,高考要“进”,就是说有一些“新题型”,同时在深、广、难、综上有一定要求,复习时就应适当注意新题型的训练。
策略8在重视检测的同时注重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
复习阶段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同学们在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差、速度过慢、方法不当、考试焦虑、不会“跳过拦路虎”等问题,应得到有效的纠正和指导,同学们应自觉地将每次检测当成一次极好的训练应试能力的机会,逐步提高应试水平,当今的数学考试,两小时内完成12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平时没有一定的应试能力训练,速度不快,怎能在两小时内做完22题?
策略9 在强化思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方法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多种途径,注意培养直觉猜想、归纳抽象、逻辑推理、演绎证明、运算求解等理性思维能力。
策略10在倡导主动学习的同时注意营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环境
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善于从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开设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同时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2 回顾
我不论当校长还是当副局长,我一直活跃在数学教育教学领域,这里有割舍不掉的数学情愫,但更多的是希望数学教师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成为骨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因此,全国的、全省的、厦门市的数学教学会议,只要在厦门或福州开,只要时问上不冲突,我都尽量争取参加,大会如有请我发言或作个报告,我也基本上不推辞,尽量高质量“完成任务”,其实我是想通过发言或报告逼自己再学习再研究,保持一定的学术敏感度。
在这些会议中,属高考研讨的占多数,所以我一直对高考数学复习有一定的了解和想法,《高中数理化》杂志,我在多年订阅,也在此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后来成为这个刊物的特约编委,2007年杂志社向我约稿,我就将我在高考研讨会上的一个报告的部分内容整理出来,交了稿。
3 凝思
就高考数学复习来说,我觉得首先要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了解高考的大方向,比如,近年来“多元评价是考试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值得关注的,其次要关注刊物,不少刊物对高考的研究步入科学化、有序化、规范化的轨道,比如,《福建中学数学》的栏目“课题研究、教学参考、命题研究、高观中数”都涉及高考复习研究;涉及高考复习研究的刊物栏目还有《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题案复习、考试在线、教研导标、解题中心”,《中学数学》的“新题征展、复习参考、试题赏析、教学论坛”,《数学教学》的“考试之窗,数学探究,解题研究”,《数学通报》的“考试研究,解题教学,教学研究”等,研究这些栏目下的文章,对高考复习一定很有借鉴价值的,再次要关注一些人物,他们对高考长期研究,他们的关于高考复习的文章,是需要我们每篇必读的,如老一辈的罗增儒、储瑞年老师等,还有近年在这方面颇为活跃的老师,如赵思林、余继光、王勇、裴光亚、陈清华、柯跃海、陈中峰、郭俊芳老师等。
简言之,有了这“三个关注”——关注教育部、关注刊物、关注人物,再将他们的“复习之道”整合成自己的“践行之道”,这样的高考复习就一定是科学而高效的。
4 展望
我觉得《福建中学数学》近年来办的很有起色,除了容量增加、版式创新、栏目实用、稿件重质、文风朴实外,很重要一点就是切近了福建省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把福建省的数学高考中考纳入研究的轨道,是真真正正的“数学考试科学研究”,是福建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课标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命题改革研究》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这样既让数学考试逐步走向科学化境界,又有效地吸引了广大中学教师积极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包括数学考试研究)。
我们说,应试教育不可有,我们还说应试能力不可无,我期盼我们福建省的“应试能力”研究,是建立在像《福建中学数学》这样一个平台上的研究,持之以恒,必见成效!
我们说,应试教育不可有,我们还说应试研究不可无,我们的这种研究,就是试图让考试更具有多元评价功能,就是让考试更具有导向功能,让“评价”和“导向”引导学校教育逼近真正的教育本原,逼近素质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