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官场的“潜规则”

2013-04-29 00:44董仲舒
文苑·感悟 2013年6期
关键词:义仓小吏汉人

董仲舒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是少数蒙古贵族对众多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的残酷统治。元朝最高统治者,把社会上的人分成蒙古人、色目人(西域的少数民族)、汉人(黄河两岸的人)、南人(长江流域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四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几乎都用蒙古人当第一把手,其次是色目人。汉人、南人无论文化多高,能力多大,只能处于最下层。元代各部大臣,多由吏(小官)进,并不由科举选拔,而省一级的长官,皆由蒙古贵族世袭,所以蒙古贵族尚在儿童,便可当封疆大吏。

元朝各级官员视贪腐为常态,世祖忽必烈时,就专用聚敛之人为丞相,如用回族人阿合马为他征税。这个阿合马沿袭一些少数民族落后的征税办法,事先确定国家一年税收总额,然后由各级官吏或富人承包,承包人只要交足规定数额,余下的归他自己所有,所以承包人想方设法制定赋税名目,甚至死了人也要交税,数年之间税收以数十甚至上百倍增加,肥了承包人,苦了老百姓。

在元朝,各级官吏相见,下级向上级送礼毫不遮掩,视为天经地义。比如:下级初见上级要出“拜见钱”,上级向下级索贿叫“撒花钱”,逢年过节下级向上级祝贺叫“过节钱”,生日送礼叫“生日钱”,上级给下级分赃叫“常例钱”,旧官去职新官上任有“人情钱”,向犯人索贿叫“赍发钱”,打官司要交“公事钱”,官吏到了富足之地,可得多一点实惠,称“好地分”,把钱捞到手叫“得手”。总之,在元代几乎无官不贪,想清正为官都是很难的。元代许多民谣,形象而真实地反映贪官污吏的丑恶。比如: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元代的高官和地方长官吏,只是当官享清福,处理日常政务就让一些小吏去干,只要能敛得钱财,那些小吏便有了政绩,可步步高升。所以,基层的小吏,权力相当大,作恶无所顾忌,只要打点好首长和上级,杀人越货,在所不辞。基层政权叫社,50家立一社,社长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搜刮民财。元初,尚知在地方设义仓储粮备荒,到后来义仓都变成了空仓。当时的温州地方有一首民谣是这样传唱的: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地方官)多,一日打三遍,不反待如何!

那些在地方政权任职的蒙古官吏,还效仿上级随意强占民田,然后变民田为牧场,牧场里的牲畜越界到民田吃青苗,百姓只能忍耐,不能反抗。从地方小官到朝廷大官,家家都有汉人做奴仆,多则上千人,地方上的官吏与百姓形成尖锐的对立。有一首《醉太平小令》这样写道:“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怒。人吃人,钞买钞(元末用新钞换旧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官逼民反,老百姓也用秘密的白莲教团结受压迫民众进行反抗!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在治黄的水利工地上事先埋好一座独眼的石人,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谶语,不费大力便把千百万百姓动员起来。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猜你喜欢
义仓小吏汉人
从义仓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演变
名与实:“作为一种方法”的清代云南义仓
水滴石穿
秦人称谓小议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水滴石穿
上化乐善义仓碑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
水滴石穿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