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柏拉图把一个人的灵魂和一个城邦相提并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青岛这座位于山东半岛东端,日夜守望着太平洋万顷碧波的城市,又拥有怎样的灵魂呢?
穿越时光隧道,北阡遗址中发现的大量贝壳,大汶口时期胶州三里河遗址发现的深海鱼骨,这些辉煌过往将青岛的文明史上溯到7000年前,亦使青岛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而厚重。另外,在官方典籍和民间传说的叙述中,青岛胶南所在的琅琊台是古中国第一大港,更是古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走廊”和“黄金水道”。
时光流转到一个多世纪前,一部青岛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港口史。百余年间,青岛这座城市与大海亲密交融。前海一线为轴心的昔日小渔港,蝶变为中国最具滨海气质的魅力城市中心。一系列与港口有关的“城事”在青岛轰轰烈烈地铺陈开来。
因为港口,青岛这座建置不过百余年的城市,积淀了丰厚的海洋文明;因为港口,青岛从一个小渔村,蝶变为中国的魅力海滨城市。港口是这座城市深处的精神刻度,是这座城市萌发的原点,承载着青岛每个节点的成长记忆。
古港今夕
青岛7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70个大小岛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渔猎或航行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胶南琅琊港又是我国五大古港之一;秦汉时期,秦始皇三巡琅琊,还扩建琅琊港,徐福东渡由此起航;汉武帝开辟了经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通往朝鲜、日本的航线;唐宋时期的板桥镇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它也是北方唯一设有市舶司的港口;明清以来,就更多了,金口、青岛口等港湾成为当时区域性的海上贸易中心。
琅琊港
青岛的港口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琅琊港,这里是中国与世界融通的起航地。2200年前,华夏三十六郡唯一的滨海港口城邑——夏河城就诞生在这里。位于今天青岛市黄岛区、开埠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琅琊港,是中国五大古港之一,也是中国联系世界的第一港。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挥师北上占领齐地琅琊后,见这里山川秀丽,面临大海,南可控吴越,北可夺中原,西可击秦晋,遂决定把越国国都从会稽迁到琅琊,建立新的霸业基地。越王勾践迁都琅琊之后,在濒海的琅琊山上筑琅琊台,还在琅琊台上建“望越楼”,以便于南望越国故都会稽。
琅琊台是青岛地区见诸文字最早的地方,春秋战国越国国都,秦代琅琊郡都会所在地;是齐桓公、越王勾践、秦始皇、汉武帝等很有作为的帝王以及司马迁、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赫赫有名的大家十分向往并游历过的地方,被国务院第一批列入国家风景名胜区。
与琅琊台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名字——徐福。尽管,现在中国有好几个地方争相把老徐说成是自家人,江苏连云港甚至不客气地开办了徐福节,在气势上形成一个江苏籍徐福的既成事实。但历史上秦始皇对琅琊台迷恋,使得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琅琊就是徐福诞生的福地。
当年秦始皇实现统一后的中国,其版图具有“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之辽阔,名山大川众多,然而他唯独对琅琊台钟情有加。从长安到琅琊千里之遥,这千古一帝浩荡的大队人马沿着狭窄凹凸的古驿道,攀山涉水,须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可是他来了,并且来了三次!是多么大的诱惑才能使然啊!正因如此,徐福才以琅琊作为他的起锚地,进行了长达10年的航海求仙活动,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航海家。
据《诸城县志·山川考》载,宋代,琅琊港为“故曾筑高丽馆”。《文昌杂录》亦云:“在宋时,为高丽往来要地,起居郎杨景略,左司郎中钱勰奉使高丽”,即从琅琊港渡海。元代,“海运漕粮至琅琊以供京都”,琅琊港为南北水运“皇粮”的重要枢纽。明代,琅琊港由盛衰落,《诸城县志》载:“自明罢海运,或梗于倭寇”。繁荣的商港由于倭寇的抢掠而航船稀少,渐渐成为民间通商的小港口。
虽然琅琊古港已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但这段过往留存的人文价值却成为一笔宝贵的非物质财富。无论是现今琅琊台古风犹在的气质,聚集起与历史、文化、旅游有关的种种。还是借势这段耐人寻味的往事,深耕当下的文化产业,“琅琊”这个经典的符号,无疑已经具备相当的品牌价值。比如极其深入人心的“琅琊台”酒系列,或者借助景德镇陶瓷的优良资源,以复古名义面世的“琅琊瓷”。
仿佛冥冥中的轮回流转,如今,与琅琊古港在地缘上同出一处的董家口港正蓄势待发,琅琊古港昔日辉煌在当下酝酿为又一轮风起云涌的海运浪潮。
板桥镇
在中国版图上,板桥镇这个古风悠然的地理名词,在多地都有重名。在青岛,板桥镇则为青岛众多古港之一。胶州板桥镇有45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宋代,建都汴梁(今开封),胶州湾是距国都最近的港口,这里建立了市舶司,这是北宋在全国设立的5大市舶司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唯一设市舶司的大口岸。
昔日的板桥镇繁荣一时。据《宋史》记载:“胶西当登、宁海之冲,百货辐凑。(李)全使其兄福守之,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自淮转海,达于胶西。(李)福又具车辇之,而税其半,然后听往诸郡贸易。”《宋史》里有载:“胶西当宁海之冲,百货辐辏……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全诱商人至山阳,以舟浮其货而中分之,自淮转海,达于胶西。”自唐就设立的板桥镇,倚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到宋代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和商贸重镇。金代以后,由于流经胶州境内的大沽河、云溪河等河流常年泥沙淤塞,导致胶州湾北岸海岸线逐渐向胶州湾内移动。到了明代,曾经一度繁荣的胶州海口终于被距离胶州湾较近的塔埠头港取代了。
经年间,尽管板桥镇遗址被胶州市老城区占压,但与过往有关的老物件不断在各个时代被人发现,当地人捡到古瓷片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耐人寻味与欣喜的是,近年来板桥镇的考古活动可谓收获颇丰,其遗址规模之大,出土的历史遗物数量之多,令人震撼。胶州板桥镇遗址文物的发现,也成为近年来中国考古的大事件之一。基于此,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板桥镇遗址也得以顺利入围。
作为一个厚重的历史符号,板桥镇的复兴与重生也成为当地振兴文化产业的推手。据了解,复古的板桥镇内建筑全部按照胶州历史上的古建筑,采用仿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建设,凸显胶州古码头、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精髓。板桥镇内包括中国秧歌城、市舶司、榷场、高丽亭馆以及胶州历史文化公园等古意悠长的地标,或许可以更好地与胶州茂腔、大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人文历史对接。
金口港
在青岛,除了前海风景区内闻名遐迩的天后宫,即墨金口天后宫作为山东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庙产雄厚、历史悠久,在全国沿海地区的天后宫中不能小觑。当年这里最繁盛时期,被誉为我国沿海的“城市之冠”,想来如此气势恢宏的天后宫算是最好的佐证。
追寻天后宫留给后人的背影,我们可以轻易想象到,昔年这里作为一座港口的发达与繁荣。金口港诸山环抱,海口处水深风平,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而且这里物产富饶,水路交通四通八达,是一个理想的通商港口。“三百六十家油坊,三百六十家店,三百六十眼水井涌甘泉,三百六十艘舢舨卸大船。”这是流传在金口镇的一首歌谣。这里曾是胶东半岛著名的古港,明清时代盛极一时,商船通达辽宁、浙江、福建、广东、港澳,甚至直达日韩和东南亚。
据即墨县志记载:金口镇现今的居民都是在明朝永乐扫北之后,从云南乌纱卫“乐歌屯”迁移而来。这里的居民都选择在山岭与平原的交汇处安居。金口港在明朝中期已是山东半岛最大最繁华的重要港口了。相传金口的名字,是因为金口港被称为“黄金口岸”而来。金口小镇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据说,1897年,德国人在胶州湾勘察时,最初选择的是金口港作为开发要地。后来,在考察时发现,五龙河的淤积对金口港影响极大,“这个港口将在50年到100年间日渐萧条”。此后,德国人决定选择青岛而放弃金口作为侵占目标。如果当时德国人在金口大兴土木,那么现在青岛的城市版图必将是另一番景象。
金口港的萧条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至近年已基本废弃。坐落在凤凰村中的天后宫、当年通行小车的石板路以及老村落中的陈迹,成为追寻历史的印痕。
历史不能重演,尽管金口这个百年古港作为港口的功能很难再恢复昔日盛景,但借助这里优越的地缘优势、丰富物产与历史底蕴,金口正快马加鞭与青岛蓝色硅谷产业区对接,在旅游上做一番大事业成为这里指日可待的愿景。
除却这三处古港,沧口、女姑口、青岛口和沙子口等同样有故事、有历史的港口,如同散落的珍珠一样,给这座城市增添魅力几何。
青岛港与一座城的缘起
胶州湾作为中国资深的黄金水道和众多古港的基地,在1892年迎来历史上的最大一次转折与蝶变。这一年,清政府在青岛口建成了青岛历史上第一座人工码头前海栈桥。栈桥是近代青岛港的前身。本世纪初小港、大港的相继建成,使栈桥逐渐失去了港口码头的功能,青岛的海港已由自然港逐步变化成为人工港。
1891年清政府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移居青岛,建栈桥码头,修筑炮台,为青岛城市建置之始。实际上,以当时的青岛港为推手,青岛的建筑业和商业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一些史学家认为,即使没有德国人后来的介入,青岛也将发展成为中国式的海港城市。
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了青岛港开建以来几年间的青岛变化——“在港航业方面,船舶往来极盛,航运通达。青岛港外通朝鲜,北通辽宁,南通江浙闽粤,以及山东诸港。进出口贸易亦很活跃。特别是农历三月,天后宫庙会期间,船舶云集于青岛口内,甚为可观。在渔业方面,青岛(包括女姑口、沧口)共有渔船370余艘,渔汛时有外地几百艘渔船泊此。在商业方面,市面既有行商,亦有坐商,还有摊商。建港后商铺很快发展到49家。1896年末,商铺增至61家。1897年春,增至65家。随着港航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由于青岛港的建设和发展,青岛已成为相当繁荣的市镇。”
最初青岛港是以军港的名义出世,1897年至1914年,德国古领青岛期间,建造了小港、大港的4座码头。后来,又相继建成了一座浮码头和6号码头两个泊位等。尤其在1898年,青岛港成为自由港,1899年青岛设立海关后,极大加速了青岛的城市化进程。
回眸历史梳理胶州湾诸港的地理状况,可以发现,这些古港口主要是临海的河口港,并从事近海沿海航运,以及南北的物资交流,以其传统方式发展着和演化着。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并有沿海的渔、盐可资利用,完全可以不仰仗外部世界而自立。
随着青岛港贸易地位和声望的提高,通航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一些外国商人便开始来青岛开设公司办事处、银行,甚至正式设立领事馆。仅仅10多年间,青岛就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著称于世的海港城市。
青岛港的兴建和发展,为城市工商经济开拓了良好的前景,仅洋行就发展到10多家。如今的馆陶路一条街最早叫做“皇帝街”,是当年的洋行一条街。馆陶路曾经洋楼云集,集中了英、美、法、德、日、丹麦、葡萄牙、比利时等国的六十多家外国企业和办事机构,就像是现在青岛东部密集的写字楼大厦,曾被比喻为青岛的“外滩”。
随着对国内外商人的吸引和进出口货物的聚集,青岛港风生水起。原先在金口、女姑口、沧口等地集中的船只纷纷向这里转移,甚至在历史上从来不在青岛口寄泊的福州、宁
波帆船也来临了。这种趋势加速了胶州湾其他港口的萧条,同时对于省内其他港口的影响,也是先声夺人。比如,在青岛港未开之前,山东唯有烟台为大港。青岛港开建后,烟台的商务逐渐向青岛转移。不久,山东内地的货物吞吐也选择了青岛这条捷径。
青岛港兴起后,德国当局对其采取了保护政策。从德国本土到青岛的运费最低,这自然使得青岛港拥有了诸多竞争力,对天津、上海、镇江等港口也形成了不小压力。同时,德占青岛港口的17年中,投入了5000万马克的资金,推动了青岛港建设的第一个高潮。青岛辽阔的腹地显示了它的出口能力和消纳力量,港口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一日千里的青岛港已经堪称东亚的贸易中心之一了。据说,当时在东亚各商港中,青岛港工程之大,设备之周,允可推为首屈一指。
现代意义的港口,让青岛与世界的半径在缩小。与此同时,港口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使得青岛的工商业、制造业有了迅速的发展。青岛成为深受工业革命惠泽的城市,并奠定了这座城市此后近百年经济发展指向的基石。
可以说,青岛港五湖四海的气质,赋予了青岛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姿态。上世纪初,开埠时间不长的青岛市,一跃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标签的中国城市之一。青岛这个较早吸纳舶来事物的城市,成为中国近代的时尚策源地,摩登与洋气在这里历久弥新。
青岛是中国最早有电、有汽车、有柏油马路等现代化设施的地方和最早接收世界时尚文化信号的城市;八大关、福山路、广西路、湖南路等曾居住过20多个国家的侨民,至今在一些欧美地区的知名度都远高于北京与上海;青岛是除了哈尔滨、上海之外,最多居住俄罗斯人的一个城市;中山路上的老青岛电影院所放映的外国大片几乎与好莱坞同步:汇泉广场和南海路,在100多年前就是中国最早的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和航海俱乐部,为中国的现代时尚积淀了浓郁的摩登底蕴。
当下的青岛栈桥,已经完全没有了港口所承载的特有功能的意味,但作为青岛开埠的一个重要见证,这个地标给予这座城市图腾一般的意义,所焕发出的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美学概念的光彩,却是经典与恒久的。
在许多与青岛有关的影像里,栈桥常常成为这个城市的美丽代言。栈桥周遭的这片海被青岛人称作“前海”,身后牵引着一条堪称“城市母脉”的中山路及以其为“坐标原点”的老城区。在许多青岛土著的心目中,无论时间怎么改变,城市如何拓展,这里永远都是城市之魂所在。由栈桥幻化的心灵符号所承载的象征性意义,成为百年青岛的根脉所在和对城市往事守望的坚强载体。
与百年青岛同龄的栈桥之于青岛,如同外滩之于上海,故宫之于北京。这种情结,清晰地印在青岛人的心上,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几多青岛制造的产品以栈桥为表情,或为产品名称,或为产品商标。于是,栈桥也以酒类、酿造制品、奶制品这些支撑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为依托,将浪漫的精神图景与实质的琐碎生活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与青岛人“天天见”。
在国内外,青岛啤酒可以称之为青岛的物质名片,许多人是先认识青岛啤酒继而才爱屋及乌认识这座城市,随后来到青岛与最新鲜的青岛啤酒醇香会和。青岛啤酒酒标上那个精致异常的LOGO就是“栈桥”的意象。栈桥在多年里也以这种被简化的艺术形式,跟随着青岛啤酒的声名远扬,在世界各地的角落传送流转着自己的声望和风情。
在物质相对贫乏的时代,拥有一张个人照,尤其是以旖旎风景为背景的纪念照片,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栈桥便是青岛最上镜的景点,出现在无数人的光影记忆中,足见其经得起时间磨砺的恒久魅力。
栈桥还是一座情调翩翩的桥,是一座爱情的桥,在桥上发生过不知多少动人的情感故事。“栈桥左边第六盏路灯见”——多少年里,曾有多少情人在此约会,看大海、看海鸥、看日落,爱情回忆里所有与浪漫有关的美好都属于栈桥。
青岛的历史有多久,栈桥的历史就有多长。正如在很多外地人的意象中,栈桥背后的青岛是一座建造在海上的城市,是一座属于童话里的美丽城堡。后来,他们在有雾的日子来到青岛,发现朦胧飘渺的栈桥有着海市蜃楼般迷幻的美。看身后灯火阑珊处的老城时,才有种浪漫的真实。那些在童话中似曾相识的建筑与流转的曼妙风情似乎把整个百年都轻轻略去。
如果说青岛是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以栈桥为坐标的前海一线,光鲜地飞扬着“城市阳台”的功能。那么以大港与小港领衔的后海,不仅是青岛“百年砥砺,与港共兴”的城市原点,而且还熙攘与承载着日常居家的暗香。饭店、菜场、土产店、百货店等我们曾感动熟悉热爱的市井人生,亲切蓬勃地展开,最大程度的供给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
“以前大港为开放式码头,客运船只一般在开船前2-3小时就可以登船,也不检票,乘客及送客的人可自由上下,待开船敲鼓,送客者再下船。远洋轮按国际惯例预备有彩条,由船上抛下,一端在远行旅客的手中,一端在岸上送行人的手中,声声汽笛响,轮船离岸,彩条逐渐断于水中,意寓着人生离合。开船以后,逐舱检验船票,三等舱以上均有免费供餐。”一篇回忆大港码头的文字,为人们还原了当年青岛港客运的国际化气质。在物流与交通并不发达的过去,与小港毗邻的火车站和大港码头,如同一个朴实且美丽的使者,忠诚而尽职地履行着这个城市迎来送往的责任。众多青岛人除了乘火车出行,去上海、大连等滨海城市,都是通过海运出发。
尽管,青岛港客运功能在此后受到其他交通工具的冲击,不复当年辉煌。但时下,青岛港原地打造的“青岛邮轮母港”项目,正以另一种浪漫与悠闲的形式,为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充盈着新鲜的脉动。青岛邮轮母港计划在今年年底建成,将新增3个大型泊位,并分期建设客运大厅。届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也能进驻青岛,这里将真正成为一个海洋客运中心。
青岛邮轮母港启动区的背后,不仅强化着青岛连接四海的巨大枢纽作用,而且蕴含着巨大的现代服务业力量以及重振西部老城风姿的使命。与此同时,大型地产项目进驻诠释了大港的生活价值,这里与青岛前海、开发区以及市北、李沧、城阳、高新区的滨海新区“遥相呼应”,使这里的“黄金未来”初具雏形。
港务兴市的蓝色脉动
许多拥有名港的滨海城市,都会提出“以港兴市”的概念,这句话放在青岛尤其契合。青岛开埠以来的历次蝶变或转身,几乎都与港口的发展与变迁息息相关。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后,青岛港随着国家对外关系的改善和对外经济贸易的提速,解决了港口滞压船只的情况。1975年,青岛港通贸国家和地区已达到90余个,港口年吞吐量增至1542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青岛的外贸业发展;1984年,青岛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借此东风,1985年底,青岛港建成拥有2-5万吨级泊位8个,年吞吐量408多万吨的中国最大的件杂货码头——八号码头。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城市。
1987年,青岛港口迈出历史上的关键一步——向胶州湾西海岸挺进,建造青岛前湾港。1990年底,建成前湾新港区一期工程的2个杂货泊位,使青岛港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能停靠5万吨级船舶的综合性杂货码头和全国最大的、能停靠20万吨级油轮的原油进出口码头。港口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微观看,这似乎只是青岛港自我深耕的历史性转折和开启青岛港国际大港的新时代的序幕。但在大青岛的恢宏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彼时青岛港的迁移,对于此后青岛城市空间的跃升和西海岸这座新城的崛起,积攒了鲜活的能量。
2001年,青岛港吞吐量突破一亿吨,这个突破用了109年的时间。2006年,港口吞吐量超过两亿吨,这次用时5年。2008年,青岛港吞吐量超越3亿吨,这一次超越只用了2年。豪迈跨越的三大步,也让青岛港傲然跻身世界大港前七强。
以港口为枢纽,通达四海的航线网络,不仅为青岛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滚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拉近了青岛与世界的距离。
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再建一个亿吨级大港,成为青岛市崭新的愿景。2009年3月1日,国家交通运输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了《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吹响了青岛市建设第四代国际深水大港的号角。
董家口港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点项目,也是我国首个具备超大型矿砂船接卸能力的深水大港,规划建设3个40万吨级超大型矿石和2个45万吨级油品泊位,码头岸线长约35.7公里,泊位数112个,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2个青岛港。
自2009年5月31日起,曾经平平淡淡的地名“董家口”,急速成为青岛经济脉动的“流行词”。这一天,对于被称为“山东曹妃甸”的董家口港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此,董家口这块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璞玉”将成大器。
依照国际化优秀港口的标准对照,董家口港区拥有全国罕见的天然深水港址,且具备连通广阔经济腹地的优越“地利”。这里靠近青岛市与日照市分界线,港区三面环海,沿海自然岸线29公里,常年不冻不淤,航道开挖及维护成本低廉,世界最大型船舶可自由进出港口。港区陆域面积广阔,沿岸陆域地势宽广平缓,有大片的陆域可供开发。不仅如此,董家口港区腹地辽阔,沿黄河向西纵深可达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经济腹地总面积达87.3万平方公里。
依托深水大港的优势,临港产业区规划建设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海工装备三大产业园,港口物流、临港重化工业、新能源利用、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逐步形成。
作为董家口港区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矿石码头工程用363天的时间包揽了五项世界之最,创造了世界港口建设中的奇迹。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矿石接卸码头,创造了五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码头、最深的码头水深、最先进的环保系统、最先进的信息化操作系统、最大的岸桥。
生机勃勃的董家口成功对接大青岛的铿锵步履,成为青岛老企业搬迁落地的热土。目前,董家口已入驻和正在推进的项目达到19个,总投资达到1900多亿元,其中,石化炼化、青钢搬迁、海湾化工、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民用直升机、LNG新能源综合利用等10个项目投资超过百亿元。
董家口承载着青岛港和大青岛的希望。到2015年建成年通过能力6亿吨、集装箱2000万标准箱的世界一流大港;到2018年吞吐量突破7亿吨,提前两年实现港口吞吐量和职工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建成年吞吐量8亿吨、集装箱3000万标准箱的世界著名强港。
在琅琊故郡的原地,董家口新港城从这里崛起。作为经济区“心脏”,中央商务区将优先发展商贸、金融、物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引领新港城的总部楼宇经济密集区,聚集高端要素的金融商务区和新兴业态的综合商业服务区。
港口为这座城市忠诚而热忱地创造梦想、实现梦想,也为青岛创造着瑰丽与精彩的崭新图景。“港口让城市更美好”。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青岛,因为港口而变得更加博大与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