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青岛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港口史。百余年间,青岛这座城市与大海亲密交融。前海一线为轴心的昔日小渔港,蝶变为中国最具滨海气质的魅力城市中心。一系列与港口有关的“城事”在青岛轰轰烈烈地铺陈开来……欢迎关注本期特稿《港城记》。
韩晓
2012年,我市先后获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等称号;获山东省科技奖励数量首次过百,达105项,占全省21%。申请发明专利12087件,在同类城市的位次由2011年的第9升至第4……数字体现了青岛科技发展的成果,也是青岛市民的骄傲。
李楠
年初的时候,在电视报道上看到赵法箴院士获得青岛市科技技术最高奖,但是对这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这次在青岛画报上看到了关于他的详细介绍,从心底敬佩与尊重这位为青岛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人家。
孙晓莹
《好玩》栏目给我了很多生活创作的灵感和思路。给儿子搜罗到一个类似的“橡皮擦理发师”,他特别喜欢。
编辑
感谢您的关注,《好玩》栏目创意不断,精彩每期继续。
张永乐
《图文天下》是我打开画报最先看的栏目,图片特别抓眼球。内容也很丰富。这期撒切尔夫人举行葬礼的图片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白晶
一直很欣赏白百何,这期《视听》以她为主角,让我很开心。对事业婚姻双美满的白百何来说,结婚绝非工作的障碍。婚后白百何继续做演员,出演《失恋33天》,成了2011年度票房黑马,还成了百花奖影后。白百何的话我认为很励志,她说:“有能力工作的女孩子,应该去社会上做一个独立完整的自己,真正的婚姻应该是由两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这样你才可以跟另一个人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
徐雅芳
看了这期《明星的不老之谜》简直吓傻了。果然应验了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张莉莉
《明星的不老之谜》果然是个谜,就算我们按照她们的生活方式,也阻止不了时间前进的脚步。我总认为依靠科技阻止衰老的女人,有些违背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
编辑
张曼玉曾说:“我在哪个年龄段,都觉得当下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无关岁月。”可见,女人抗衰老的首要“武器”是自信与果敢。如果说《明星的不老之谜》是可循的外在美标准与方式,那么内在美则要靠自己去“修炼”。
孙磊
从前并不太关注体育类的栏目,这期《郭川扬帆独行的137天》却一口气读完。向一个极限运动员致敬,向可以忍受孤独与困苦的人致敬!郭川也让我想到一部著作《老人与海》。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的郭川,就像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描写的那个与大海搏斗的老水手,用自己的意志与大自然的力量顽强抗争。
李晴
海天之间,勇士孤帆行万里的豪迈让人敬佩!4月5日,我一直守在青岛奥帆基地,等待英雄归来。这期画报的郭川专题十分精彩,已经收藏。
刘柳
路过报社门口的时候,看到很多外地人在报栏前看画报。青岛画报俨然成为岛城宣传城市内容的“窗口”!祝福画报越来越好!
张点彩
女儿学习古琴已经两年了。学琴之初,确实是因为“世俗”的外在影响,觉得学习古琴是一种风尚,并且投资古琴肯定不会吃亏。然而,随着深入学习与了解,才发现这是一门“真学问”。看了这期画报的《鉴藏》,介绍了很多不知道的古琴知识,收获很大。还有一次路过栈桥,报刊栏里张贴着《鉴藏》之印石,吸引了很多读者。希望这个栏目一直办下去。
编辑
感谢读者朋友的热捧,我们将把更精彩的内容呈现给您。
王璐
5月19日,武汉大学证实教授邓鹤翔生于1985年4月,不久前被引入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或是该校最年轻教授。对比“80后官员”屡屡爆出丑闻且被公众质疑,28岁就被评为教授的邓鹤翔反而得到了公众的肯定和追捧。为什么同样是年轻人,教授的遭遇如此不同?邓鹤翔没有经受过多质疑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履历一目了然,过往所取得的成绩也经得起检验。由此可见,不怕你年轻,就怕你“拼爹”。
张亚飞
“一套房把三辈子的收入都掏进去了。”5月18日,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和当当网董事长俞渝在“商界木兰”年会上向任志强抱怨房价太高。任志强反问夏华:“一个房产项目从开发到最终完成要好几年,你做一套衣服用多久?再说,胸罩那么大一点,要好几百块钱,按平米算,比房子贵多了。”任志强的此番言论,其实是几年前冯仑的“原创”。这样的说法看似合理,其实不公!
自由谈:高校改了名,就能“变身”吗?
据统计,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成为新校名中被追捧的热词。高校更名过程中,存在着高职专科升级为本科、学校学院变大学、教育学院“转型”师范学院、地方高校升级为省级等几大更名现象。(据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仅仅5年之内,就有超过十分之一的高校改名,如此热闹场景,不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在喧嚣表面的背后,却又令人感到困惑,高校集体热衷改名究竟是为了啥?
从高校改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社会追捧什么,高校就顺应改成什么名字,诸如科技、财经、工商、经济等,都是社会热门题材,相关专业也容易找到工作。可见,高校集体改名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迎合社会需求,通过改名来彰显学校定位,既可以打出自己的名气,也能凭此吸引到社会关注,利于招生工作的开展。
至于高职专科升本、学院变大学、地方高校升级为省级等改名现象,则暴露出中国高校的浮躁心态,不甘于停留在原有位置上,总是希望能够收到关注与追捧。不过,也有小部分高校改名确实是从实际出发,比如要独立办校、合并扩校等,原有名字已不适合,这部分可以理解。
事实上,高校名称并非最重要的东西,决定高校地位的,并不取决于其名称,而是其拥有的教育实力。比如在世界知名学府中,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商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其名字从建校起就没变过,从未随着时代热潮而改名,但丝毫不影响它们在业界的辉煌地位,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所获得的荣誉,都堪称世界一流。可见,高校改名虽不能一概而论,但集体改名的行为,还是不值得提倡,与其一窝蜂脱离实际盲目改名,倒不如沉下心来,将教育质量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