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节令宋词的审美透析

2013-04-29 07:54王波平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6期

摘要:宋代是雍容的,宋人为人优裕,宋词所表现的人文氛围属厚待且宽松,词人于节令时日自然流露一种豁达情愫,尤于词作中油然而生一种优雅心态,如欧阳修在元宵词中的浪漫情调、苏轼在中秋词中的人伦情怀、李清照在重阳词中的恩爱情感,莫不是受这种时代特征的浸染和感化,变心中节令感遇为爽朗贴切词句,让人产生无限向往和想象,向往和想象那份浪漫、那份纯真和那份甜蜜。

关键词:永叔元宵;东坡中秋;漱玉重阳;审美特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90-03

作者简介:王波平,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

一、永叔元宵:浪漫气质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

1.寻春不遇之憾

美景不常,韶华易逝,自然之理;佳人难遇,佳期难约,生活之情;人生的许多故事皆产生于“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凄美和哀婉之中。最妙者,莫若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包含两个撩人心魄的情节:一为寻春遇艳,实许多游玩、赏景者之出行初衷或隐情,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戴望舒);一为再寻不遇,好不容易碰上了心仪或眼亮的对象,可惜擦肩而过,凝睇含眸只定格在脑海深处,总想重现那最动人的一幕,“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姜育恒)。寻春不遇的遇合承载了太多的人生体验:在不经意间与至美相遇,然有意去追寻时,却再也不可复得。最痛者,无如陆游的《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此诗醇味如窖藏了四十年的女人红,愈迟愈酽,“翩若惊鸿”的美丽影子,一直定格在四十年前的春波桥下倒照中,已成为一种幻美,一个行将入土的人去凭吊一个香消已久的她,真挚纯情的恍惚已溶进那滴伤心泪中而浸润读者心灵了,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称此诗为“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沈园诗中“惊鸿照影”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瞬,属历久难忘的痴情记忆,可叹:“曾是”者不可再现,“非复”者无从把握。最仿者,有辛弃疾之《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之《永遇乐》,此三词皆写元宵节,在热闹、风流之时,却有落寂、惆怅之感,诚如守岁之际“除年”,恐惧与愉悦并存、灾难与浪漫同在(像电影泰坦尼克沉没一样)。辛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长街巧遇,也只能是千寻万寻的一种安慰或幻觉;李词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中州盛日,那只能是牵肠挂肚的一种遥望或难忘。欧词中“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留下的只能是一份追忆,一份想象,一份沉淀内心的诗意浪漫。

2.含蓄蕴藉之美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词清丽婉约,绮思无穷,人生不能两次重复同样的灯光月影,多的是物是人非、旧情难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画,是一副写意画,淡月挂柳枝,伊人影绰约,“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回忆江南之春的旖旎与妩媚,绰约多姿的不仅是山青水秀,更有二十四桥的清丽,依然玉人倚桥,银辉洁白,箫声依稀,婉转悠扬。景,是月下小景,朦胧、浪漫而不失清新,如边城美境一样,所要展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纯粹田园牧歌般,清新且健康、宁静而优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词含蓄蕴藉,空灵澹荡,诗意盎然,激情浪漫,储蕴着太多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轻)。其含蓄蕴藉之意韵,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如此意韵,一似王昌龄与辛渐之情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又似李白与孟浩然之情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江流情深、绵长悠远、浩瀚无际,冰心玉壶、晶莹透明、明澈清空,人物一体、情景一致、天然浑成,了无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这种含蓄之美,在绘画上有“深山藏古寺”、“十里蛙声出山涧”之妙,在文学上有“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陆机)之韵,在音乐上有“别有忧愁旧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之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时间是黄昏,属诗人吟咏的时段,地点在柳林,是诗歌诞生的温床。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朦胧幽约、清丽柔美,“月”成为爱情的见证,是美好的象征,“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张先)。

二、东坡中秋:人伦关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又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兄弟之情

此词序情由为“作此篇,兼怀子由”,兄弟之谊乃为词之初衷。苏轼、苏辙本兄弟情笃,一直相互关切有加,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哪怕分贬儋州雷州时亦通关怀。作此词苏轼为密州太守,与弟苏辙已六七年未见,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权可弃情勿移,兄存真弟有意。兄弟之情恰如月之特征(其一):明月姣好。月明之状似兄弟之亲密情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月之溶溶,情之融融。

2.亲人之思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明月寄相思,千里永无忆,亲人之思恰如月之特征(其二):明月多情。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永在家门口。月亮本没有感情,但有感情的诗人却喜欢移情于物。有两句咏月诗句构成的绝妙好联: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力的宇宙之谜,自屈原发问,至张若虚,在独特的空间(春、江、花)探寻月的真谛,画意、诗情、哲理皆具,月之空灵朦胧、情之真挚缠绵、境之深邃邈远俱在其中,到苏轼,于特定的时间(中秋)阐释了月的含义,画意是“月有阴晴圆缺”、诗情是“人有悲欢离合”、哲理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是中秋圆,人是中秋亲,此意一经苏轼中秋词确定便经典,中秋思亲成为对月抒怀的永恒主题。

3.人生之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有许多缺憾,唯有一点未变,即心中依恋依然,诚如月之特征(其三):明月无私。唐代曹松在《中秋对月》中热情地讴歌月之无私: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不曾私照一人家”地银辉清洒,有联语恰如:月无贫富家家有,燕不炎凉岁岁来。“千里共婵娟”,可谓神交,涵盖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阻隔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时间错失,消淡了自慰,浓烈了共勉,三句诗异曲同工而意味深长。“但愿人长久”,祈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将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词作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它表达了人人容易遇到的事实和人人容易产生的心情。逢佳节,正是词人情感最活跃,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倍思亲,正是词人情感最直露,也是最深沉的体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致深厚,境界深闳,将难尽之情尽于意象之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不浅露,不直白,委婉深沉,余韵无绝。

三、漱玉重阳:性爱情感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夫妻之爱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丈夫而作的一首离情词。李清照屏居青州,写了许多镂心刻骨的思夫词,情致沉致,离思凝重,熟知者如《一剪梅》写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写了“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包括此词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都写到了一个“愁”,愁情所在实为夫妻之恩爱。易安居士以女性作家的独特体验,感知和透析着这种铭心刻骨、难以消遏的情感,并将之用高超的“文艺”(文学艺术)付诸笔端,让相思的缱绻之情,终日凝眸,才从眉头消除,却又钻入心头,心中的离愁别苦欲言又止,不忍又无法排释,宁宁丁丁之间,让读者感同身受,吟咏间得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感染和难忘的审美享受。据载,此词托人寄给赵明诚后,他用三天三夜作了50首同词,后请好友陆德夫、刘跂评赏这51首《醉花阴》,而陆、刘二人挑选为佳者,恰恰就是李清照写的那首,赵明诚也由衷感慨,只说了八个字:“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这也是李清照为慰藉思夫之情的呢喃语。词中“销魂”为绝,销魂者两端,一者在感官,为当下,一者在情致,属回味。感官者,乃性爱所在,性爱销魂,春宵一刻值千金,销魂一夜夜难眠。李清照还在体味与丈夫的亲昵抚爱中,可惜不能却适逢佳节,只得寄去爱意十足、亲昵万端的词句,希望外出的丈夫早日归家,小别胜新婚,好鸳梦重温。有此艳念,难怪杨雨教授认为李清照是“色鬼”(和酒鬼、赌鬼)。情致者,属爱之余意。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离别是痛楚的,别后是黯然的,诚可谓“幽细凄清”,恰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是细微的、深沉的、浩荡的且别致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写出了重阳节的全部黯然,佳节属重阳,情致愈感伤,其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点,以人喻菊。用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思妇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物我一体,创意极佳。一般以花喻人,易安却一反常态以人比花,选不求秾丽、自甘素淡的菊花为比,既有以花衰比人老之意,又切合重阳之节令蕴义,更寄予了自己高雅之情操(东篱把酒本是高士陶潜之独好)。第二点,人比菊瘦。人瘦胜于花黄,极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离思,给人以余韵绵绵之感,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之缠绵,含“独立小桥风满袖”(刘希济)的落寂,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杜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之凄清,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之悱恻。第三点,人菊瘦致。菊花是重阳节精神象征,“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写菊也致本词“情深词苦,古今共赏”(唐圭璋)。瘦,是人形,是菊状,更是人之心态和花之姿态。瘦者,病旁,心境之无绪需调理;瘦者,叟声,心态之老成要激活。

2.相思之念

九月九日,节属传统,相聚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人们用各种娱乐游艺活动,来冲淡节日中祭祀、禁忌、祈福等宗教内涵,来冲淡积压中日常生活中的悲凉和无助,慰藉心中的思念,有王维念亲、润之念境和漱玉念情之时。念亲之时,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哀伤幽怨的神色中一瞥充满温情的目光,“佳节”既是事实现状,也是自己孤独无依情感纽带所系。“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在一个悲伤的节令里,人们追逐着快乐,用快乐来掩饰自己对时光的恐惧。这种快乐,包含着团聚和亲情,蕴藏着和谐与温馨。念境之时,毛泽东“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表达了个人的情感,“换了人间”是核心主题,凝结了生活的内涵,真切而形象,具有普遍而悠久的意义,成为节令的一个情感标志,感慨岁时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念情之时,李清照“佳节又重阳”,却令人神伤:昔日形影相随,一道把酒赏花的心上人,此时却远隔云山,梦魂难通。别时的热语、别后的彩笺,总是要我不要为分别而热泪盈眶,不要因牵挂而愁损柔肠,妨害了健康。然而,这怎么可能呢!“莫道不消魂”,这是对往日呢喃耳语回味的断然回答,这是实在抑制不住的内心情感潮水般的乍然迸射。重阳夜阑,少妇伫立,长夜漫漫,愁思绵绵;西风穿室,卷动珠帘,玉肌消减,身段荏柔,帘外菊瘦,弱不禁风。

参考文献:

[1]吴惠娟.李清照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2009.

[3]荣斌.李清照[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7.

[4]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6.

[6]李元洛.宋词之旅[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7]王步高.唐宋词鉴赏[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