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英 张立��
【摘要】 改良B-Lynch缝合术处理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症的应用。
【关键词】 改良B-Lynch缝合术;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症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合并症,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常规止血、子宫填塞,无效者多行子宫切除以保全生命,但对妇女产生终身遗憾。而B-lynch子宫缝合术[4]的发明,为治疗产后出血、保留产妇生殖器官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我科采用的新式缝合法—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临床操作更加简便,对处理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3]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减少产妇生殖器官损失,临床意义重大。从2009年开始,我科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术处理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63例,避免了子宫切除,有效率100%。术后42天复查子宫复旧好,无出血。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产科2009年1月——2013年3月住院行剖宫产分娩术患者,发生宫缩乏力性出血63例,其中35例合并严重大出血,4例胎盘早剥合并DIC。患者年龄19-40岁,孕34-42周,初产妇44例,经产妇19例,剖宫产指征:重度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剖宫产史、非头位、头盆不称。61例剖宫产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2例采用全身麻醉。
1.2 手术方法 对产后宫缩乏力出血患者,先予常规宫体肌肉注射及外周静脉滴注缩宫素,口服或直肠给予米索400-600ug[3]、手法按摩子宫、热敷子宫等常规止血治疗[4],如子宫出血仍难以控制,果断行改良B-Lynch缝合术。术前将子宫托出腹腔,清除宫腔积血,压迫宫体同时快速连续缝合子宫切口恢复子宫肌层完整性,向下推膀胱腹膜反折,充分暴露子宫下段,先从左侧子宫切口下缘3cm、子宫内侧3cm处进针,经宫腔至距切口上缘3cm、子宫内侧4cm处出针,针距约5cm再缝一针,然后经距宫角3-4cm处的宫底部将缝线垂直绕向子宫后壁,从前壁相对应位置再缝2针横向至右侧后壁与左侧相对应位置分别缝合右侧子宫切口上下缘,助手双手加压宫体,同时收紧两根缝线打结,提起线可容一指为易,过紧易导致子宫坏死,太松不能起到止血作用。结扎完毕,子宫变硬、体积缩小、出血停止。为防止肠线脱落引起脏器的套迭,我们进行改良,在肠线绕行宫底过程中分别在子宫前后壁褥式缝合子宫肌层各一针。为避免缝线针眼渗血,常规腹腔放胶管引流一条。
2 术后随访
63例患者术后无再出血而切除子宫,无感染、发热、肠梗阻、子宫坏死等并发症。术后42天复诊查体及彩超检查未发现异常。产后月经恢复正常。
3 讨 论
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剖宫产为产科临床解决难产、妊娠合并症、妊娠并发症的重要途径,剖宫产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一般处理方法有按摩子宫、药物治疗(缩宫素、前列腺素)、热敷子宫、宫腔填塞纱条、局部缝扎、子宫动脉及髂内动脉结扎等,无效后遂行子宫次全或子宫全切除术。
1997年由B-Lynch教授首先报道并命名的B-Lynch缝合,其原理是纵向机械性压迫,使子宫壁弓状血管被有效地挤压,血流明显减少、减缓,局部血栓形成而止血,同时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使其关闭而止血。
综上,B-Lynch缝合术简便、有效、适宜得当,亦可联合其他方法,是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种新方法。此法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可靠,且安全易行,避免了切除子宫,保留了生育能力,提高了年轻妇女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毛,段涛,杨慧霞.剖宫产热点问题解读[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3-14.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1-215.
[3] 胡娅莉.产后出血防治[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46-147.
[4] 曹泽毅.妇产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