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个人品德修养是个人品德建设的关键,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公民道德素质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针对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目前存在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过度关注自我、缺乏对理想的行动力等问题,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开展丰富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树立校园先进典型的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
关键词:个人品德修养;大学生;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0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个人品德建设在"四德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马克思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作为社会活动基本单位的个人,是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主体。缺少坚实的个人品德建设做支撑,其它"三德"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品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人成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探讨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路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培育的时代价值
个人品德(或德性)修养是个人品德建设的关键,它是个体依照某种道德要求,自觉主动地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活动。[2]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重视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
1.1 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人成才。
"道德作为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只有进入个体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为过程中,并转化为个性化的实践精神和内在品质,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3]一方面,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既要学习知识,更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和高尚精神的培养。德行以求知为先导,求知以德行为根本。人无德不立。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利益格局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三观"造成严重冲击,大学生只有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协调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
1.2 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关系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大学生注重自我道德尤其是个人品德的修养,一方面可以激励广大学生成为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为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良好校园环境中的道德意蕴会对大学生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整、规范,最终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3 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关系到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有着既是学生又是公民的双重角色,其个人品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关乎整个公民道德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园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思维方式,通过行动将其"外化",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始终持有基本的判断准则。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毕业后,活动圈扩大、新问题增加,这就给培育大学生德性修养带来了挑战。"德性本质在人类实践中更多地体现的是'人的尺度'而不是'物的尺度',使人在从自然压迫、社会政治压迫解放出来的同时,获得完满的自我觉醒和意志自由。"[4]因此,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才能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作出贡献。
2 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面临的挑战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较高层次,但也得承认,部分大学生个人品德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问题,与人交往时不时会冒出"我靠"、"我擦"、"尼玛"、"你妹啊"、"TNND"……一系列词汇,缺少基本的文明礼貌,也让中华文化语言魅力黯淡无光。总的来看,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即西方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影响、教育功利化观念以及大学生缺乏自我反思和批判精神。
2.1 西方文化的考验。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人们获得了多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海量信息,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拥有了更丰富的表达自我的渠道。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西方国家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在信息占有、支配和传播上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渗透,各种消极、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同时,以色情、暴力为主要内容的音像制品、格调低下、内容庸俗的书刊读物、不健康网站大量出现,毒害着道德心理脆弱的青年学生的心灵。
2.2 市场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经历着从一元到多元,从单一到多样,从封闭到开放,从重人情到重法制,从重伦理到重利益等变化。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5]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说到底是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并为其服务的。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法制不健全,造成市场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缺斤少两、坑蒙拐骗等不道德和不合法行为屡屡出现。同时,负面的经济影响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也产生负面影响。
2.3 教育功利化观念亟待扭转。
教育者在德育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一方面,教育者的观念仍然停留在智育高于德育的基础上,对待"德育"理念、方法选择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对道德教育采取一种表面上的敷衍,由此,"在教育过程中,只知备课,忽视'备人';只讲抽象理论,忽视生活实际;只重文本逻辑性,忽视学生需要,概括起来就是只重书本,不重人本。"[6]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内容常常被误解为单一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未平衡好二者的关系,这也成为个人品德修养能否朝着正确方向迈进的重要因素。
3 加强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路径选择
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一方面要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更要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的方向。
大学生如何在外开放中对西方文化做到排污不排外,学好不学坏,必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集大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体现。要保证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的正确方向,就要做到以下几点: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前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行为规范准则。
3.2 用和谐校园文化营造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良好环境。
高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重视良好的学风环境。大学校园是用来传道解惑、开启智慧的地方,而学风的好坏与否一方面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好的学风会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充实自己,另一方面会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无形的规范作用。 其次,要积极倡导绿色文明校园理念。要帮助学生培养热爱校园环境、保护校园设施、节约校园能源的良好习惯,将社会公德教育渗透于从校园点滴中,特别是引导大学生群体关注国家大事,要重视新闻舆论在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3.3 用丰富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参与形式多样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7]只有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丰富的道德实践,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高。
一方面,在校园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积极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等活动。要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形成和谐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修养进行培育,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清明节的古典诗歌朗诵会等等,寓教于乐,把传统节日教育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3.4 用校园先进典型激励大学生加强個人品德修养。
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传统做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因而校园内先进典型的树立能够向广大学生展现典型模范的高尚道德情操,进而鼓励大学生积极向上,见贤思齐,追求真善美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从而自觉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和人格的塑造。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建设、持久经营。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期待大学生群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会带动、影响整个社会。为此,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0页.
[2] 程立涛.试析个人品德修养的价值定向[J].道德与文明,2008(2).
[3] 李泽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68页.
[4] 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第59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9页.
[6] 郑永廷,江传月等.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243页.
[7]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1988页.
作者简介:
万敏(1989-)湖北仙桃人,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