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内外因

2013-04-29 05:44李莎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李莎

【摘要】“文人论政”传统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本文从近代历史大背景下,简要分析了其传统形成的内部原因,即社会制度、中国文人清议等思想传统及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外部原因,即西方办报及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原因的探讨以达到更为深刻理解我国“文人论政”传统。

【关键词】“文人论政”;内部原因;外部原因

自从1840年英国用炮轰开清政府腐朽的大门开始,近代中国便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人民用自己的方式顽强抗争,文人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纵然古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近代文人却用行动为自己正名,以笔为枪走出一条新的爱国抗争之路。

文人论政之风,蔚然兴起。所谓的文人论政, “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 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 和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1]从《循环日报》到《时务报》、《大公报》再到《观察》,文人论政的阵地精品迭出;从王韬到梁启超,从张季鸾到储安平,爱国志士曾旁征博引针砭时弊。在近代中国这个极具黑暗又暗含光明的时代,文人论政有着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

一、“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内因

(一)社会制度及“清议”、“入世”传统思想的影响

自秦第一个封建制王朝开始,封建制度绵延两千余年,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愚民政策”使民众无法接触到政治,更何谈参政议政,政权牢牢掌握在封建统治者手中。“科举制”的创立给普通文人参与国家治理打通了道路,接触参与政治。我认为这是“文人论政”现象出现的制度原因。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修身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样的议政爱国情怀在中国文人身上比比可见。中国文人以儒术严律自身言行,以报国为终身己任,正是源于这种文人天然具有的 “优越感”和“责任感”,使得“文人论政”传统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中国古代多数朝代奉行“言官谏言”制度,汉高祖时陆贾向刘邦谏言“事逾烦,天下逾乱;而奸逾炽,道莫大于无为”,使得汉初举“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之策。而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更是与魏征、房玄龄等敢于谏言的贤臣密不可分。中国古代的言官、史官为文人的“清议”提供了制度保障,然也有像太学、东林党人这样的“民间团体”论政,官方与民间相结合,文人论政传统代代相承、薪火相传。

(二)近代以来中国报刊的起步及繁荣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如果说在报刊诞生以前文人论政只是统治阶级内部和文人内部的窄小范围的交流活动,那么报刊的诞生无疑给文人们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平台。报刊打破了原有的阶层隔阂,使得文人论政的内容更为大众所熟知,影响更为广泛。许多想谏言政府却苦于报国无门的文人,以报刊为阵地,尽情施展才华。

自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国人开始意识到报刊“通达”民意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力,于是,一批先行者开始了国人办报的先河,也为“文人论政”的繁荣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王韬的《循环日报》首开“文人论政”先河,每日一篇的“论说”均以内政外交等重要时事为题材,论政之意不言而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兴办实业之风,报刊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繁荣也推动了“文人论政”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在1896~1898年的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中,国人新办中文报刊105家,初步具有全国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的特征;而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里,我国的新闻界又迎来了“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由100家猛增至500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创下历史新高。[2]报业的繁荣使得“文人论政”的舞台更为多样与广阔,无数先进文人以笔为武、以文为器,为民立言,为国献策。1902年《大公报》在其创刊之初便不满足于简单的发布“消息”,而是抱有一种就事议论从而引发舆论的理想。

二、“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外因——西方思想的传入及影响

近代中国处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大环境。一方面,人民希望祖国强盛却又看到社会的落后;抵制外来侵略却又被其先进的科技文化吸引。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便开始了“西学东渐”的改革之路。“文人论政”传统的形成及兴盛离不开这样的历史大背景。

(一)外国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影响

19世纪初,传教士涌入中国通过办报传播基督教。鸦片战争前,办报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世纪30年代随着鸦片走私,外国人聚居广州,传教士在行贿清政府之后,开始了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中国本土最早的近代报刊由传教士郭士立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随后,传教士办报之风兴起:1833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创办《杂文编》,1838年麦都斯在广州创办《各国消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中国丛报》等等。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陆续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也越加自由,185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在在上海创办旨在“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的《六合丛谈》,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改名为《万国公报》。

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给了我国国人和报人以启示,开始认识到了创立报刊的重要性,在其影响下,国人也逐渐掀起办报热潮,并为“文人论政”提供了可能的平台。

(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自由主义对传统封建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然而当炮火与侵略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带入中国,中国文人仿佛看到新的生机。中国报人从外国传教士和外国商人所办的报刊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其形式和经营方式,还有先进的自由主义思想。

而近代中国著名的论政的文人,从王韬到梁启超,从储安平到张季鸾,无不都有留学西洋或东洋的经历,他们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将之实际应用于报刊活动和论政活动之中。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之前,有欧洲特别是英国的生活经历。在英国,王韬有感于报刊舆论之盛,他说“如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3]

自由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始于严复,他在《论世变之亟》强调“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主张输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以开启民德民智。[4]维新变法中文人更是标榜自由,论说政局。五四运动之后,自由主义传播的范围更为广泛,胡适、陈独秀等一批优秀文人在自由主义的感召下纷纷在报刊发表心知,为民立言。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如同给了正在混沌中的中国文人一记当头棒喝,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人论政”传统走向了另一个高度。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人论政”这个传统逐渐销声匿迹,但其存在和发展给了我们许多启迪,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今天社会舆论空前自由的环境下,“文人论政”又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回归到众人的视野中,并逐渐开始展现其新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叶飞,王韬,洪仁玕.新闻思想之比较[J].新闻大学,2001(4).

[3]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