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三十年的音乐史著述研究分析与评判

2013-04-29 05:44葛兆远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葛兆远

【摘要】建国三十年的中国音乐史书著述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环境中成长的。把握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史著述,首先要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音乐史的著述。本文谈论的中国音乐史重点在于建国三十年的音乐史著述。

【关键词】建国三十年;中国音乐史;著述

一、建国三十年的社会历史背景

建国三十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史学领域可谓是大喜之后又大悲,历史的车轮在那个年代掺杂着许多的无奈。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始转向社会主义改造,继而又进入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时期伊始,整个国家和人民都处在为新中国发展和建设努力工作的务实阶段,文艺工作者亦是如此。他们在总结三十多年来革命历史经验的同时也确定了今后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

今天当我们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梳理那段音乐发展的历史时,我们为新中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感到欣喜,也为在后来极左思潮发展带来的极其严重后果而感到恐惧与惊悲。在那一历史时期,文化界有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万里晴空;也有过类似“焚书坑儒、鄙视文人”的小人之见以及这种做法所造成将近十多年的社会、文化与思想的禁锢。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将近5000年的文化积累毁于一旦,颠倒了历史、毁灭了文明。在这场运动以后,中国的文化是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因此说,这一时期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的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幸免。文革十年,有关音乐历史的书出版的是极其少的,即使有出版其政治性也远远超过了学术性。

二、建国三十年中国音乐史重点版本的概述

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史著书有: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开始出版的《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一至九辑)[2],1958年李纯一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3],1964年廖辅叔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4],1964年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音乐史稿》[5](上册)和1975年张世彬的《中国音乐史论稿》(上下册)[6]等等。

(一)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出版的《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

关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出版的《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一至九辑)这一套系列图片使我们了解到在史书的编订问题上,要注重历史中“论”的价值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史”真实的客观的存在。图片资料的呈现,无需过多的言辞,让音乐研究者或者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不单单从音乐史研究的目的性上去考察音乐史的意义,还可以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对过去历史发生的音乐事件进行审视。这一套辑子,不仅在当时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价值,而且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今后的利用价值都是很重大的。

(二)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1964年,杨荫浏先生也出版了一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这部音乐史稿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任何一本音乐史书。在本书的“几点说明”中:“将本稿之所以能够写成归功于党的领导,归功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功于集体的支援”[7]。不难看出,这部书稿的写作,也具有其特殊的时代性。

(三)廖辅叔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同年,廖辅叔也编写了《中国古代音乐史》(这本书是廖辅叔在中央音乐学院教书时的试用教材)是根据1959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以及中国音乐研究所指导下拟定出来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提纲》为基础编写的。内容是对每一时期的历史社会现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问题的指示给予客观公正的论断。因此,这本音乐史书的出版,也为将来其他版本的音乐史书的写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和史学研究价值。

(四)张世彬的《中国音乐史论稿》

1975年张世彬编写的《中国音乐史论稿》分为上下两册,在论述到那个年代音乐的现状与前途时,他站在音乐史的角度上回答了国乐与西乐的争论:“究其原因是未将西方音乐中国化,反而将其割分与界限开”[8]。同时他希望当时的教育界采取行动,尽快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他认为中国地域辽阔,且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音乐自成系统,独立发展,中国音乐仅为一个空泛的词,而事实上无人能完全的了解中国的音乐。此书的出版,为我们音乐史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当时的香港普及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极其大的作用。

三、建国三十年的音乐史著述评价与批判

在大陆,这一时期的音乐史著述,基本是全部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状况的影响。如1953年梅雅尔的《音乐发展史论纲》[9]描述的那样:“音乐在不同的阶级社会具有不同的作用,文章开篇用斯大林的语言直接描述了其书的中心思想:‘上层建筑是有基础产生的,但这绝不是说上层建筑直接反映基础,只是消极的中立的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的,对制度的性质漠不关心。相反的上层建筑一出现后,就要成为极大的积极力量,积极帮助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10]。音乐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上文所述,他的出现就是对其所在的阶级去反映亦或是帮助自己的存在基础。“音乐具有社会积极作用,他是社会发展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1]。音乐不仅仅受人的影响,而他自己本身也会积极的对每一种社会结构发生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史虽然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当时的国内环境服务,但并未伤及中国古代音乐史本身(中国古代音乐史基本依靠文献与考古),故此可以理解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是可信的。可以说,其古代音乐史的雏形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形成。这一时期虽然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但是,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似乎并未受到多大的干涉。

结语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音乐的发展经历了短暂的晴天之后,又一次面对了生存的考验,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的评论,应该持一种局外人的认识与认知。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应该建立在跳出来与跳进去的方式去看。跳出来,是要站在一个史学评论的角度或者说当下的社会文化视角去给予公正客观的评说。跳进去,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音乐史书的编辑者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著书者的环境、心态以及著书者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的“三观”,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予这一时期音乐史书一个评价。我们的评价背后应该更多地是关注音乐史书编著者所处社会环境的无奈,把他们编写的音乐史书放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去评价功过是非。但是,他们的音乐史书还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的(这些著作或许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音乐状态和音乐工作者的思想,更甚者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我们对音乐史的研究,在给予批判的同时,应给予他们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R].1981(6).

[2]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一至九辑)[M].新音乐出版社,1954~1964.

[3]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音乐出版社,1958.

[4]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M].音乐出版社,1964.

[5][7]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音乐出版社,1964.

[6][8]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稿(上下册)[M].友联出版社,1975.

[9][10][11]梅雅尔.音乐发展史论纲[M].新音乐出版社,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