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敏
摘 要:社会阶层分化表面看来是很具有学术色彩的话题,其实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本文主要根据前人研究,再结合国内现状,分析介绍了什么是阶层分化以及影响阶层分化的主要几点因素,总结了前人研究过的关于阶层分化与居民生活联系的密切性。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阶层分化;影响因素;生活联系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83-03
一、阶层分化的定义、划分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阶层分化它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可以用等级和高低来形容,国内国外的文献均对它有过不同的总结和概括。
(一)国内研究现状
阶层分化程度,即阶层间的差别程度,是指各个阶层在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平等程度。因此,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程度是衡量社会分层情况的主要指标。基于我国具体情况,具体的衡量指标可采取两种形式,即对资源的占有状况和基尼系数。(刘元贺、孟威,2012)。
陈安存在发表于《唐都学刊》中的《试论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一文中认为,社会阶层分化具体是指社会阶层结构的动态变化,具体是指水平方向的左右移动和垂直方向的上下移动。水平方向的移动指社会成员从原来已经形成的阶层当中分化出来, 并且进入与原先不同的阶层或者是重新组合成新的社会阶层。垂直方向移动的实质就是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下降或上升,即他们在不同阶层间的纵向移动。以上这种观点其实和大部分学者所持的意见和看法大同小异(陈安存,2002)。
李路路、孙志祥在《透视不平等——国际社会阶层理论》一文中指出: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分配就是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 她的观点就以一种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很好地解释了听起来有些抽象的阶层分化这个概念。本文也很赞成她的观点,经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前提就是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是稀缺的,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一小部分人占据了一大部分的资源,因而造成了不公平(李路路、孙志祥,2002)。
中国社科院2002年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详尽地分析了在当代我国社会的阶层变动状况。它的分类标准是对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量。陆学艺在其2010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中写到,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经形成社会分层结构。他采取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做为主要划分社会阶层标准。根据这种分层原则, 把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成五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和十个社会阶层(陆学艺,2010)。
《巢湖学院报》于2005年发表了刘群、孟永的名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与文化》一文。文中提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社会分层标准是多维的,在他看来,主要影响和导致阶层分化的因素可以分为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这就是他提出的划分阶层结构的三重标准。(刘群、孟永,2005)。
马广海在《阶层分化促使阶层意识凸显》一文中提到,社会阶层分化中经济差距是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不管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因素有多少个,经济指标从始至终都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富差距现象是阶层分化最集中的表征。总而言之,他认为经济差距、贫富差距是影响阶层差距的重要指标(马广海,2012)。
与上述几种观点不同的是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在他2010年4月出版的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衡量不同阶层的方法。他提到了不平等法指数法、五等分方法、基尼系数方法等。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最初是由美国统计学家邓肯·J·瓦茨(Duncanwatts)提出来的。该量表是通过测量人们的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先对这三种地位打分,然后综合计算其分值而获得的(李强,2010)。
(二)国外研究现状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和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一元社会分层理论两大流派是在传统理论方面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应该根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划分社会阶层。因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财产所有制对社会分层意义重大,并且生产资料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资源。
韦伯一方面强调经济利益关系, 同时另一方面还提出了社会群体因素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分层有三个最主要要素: 权利、财富和声望。不同人群的财产占有量的差异产生了阶级, 权力大小的差异产生了政党,而声望高低的差异就会产生地位群体或阶层。据此,韦伯在《政治社会中的权力分化: 阶级、身份和政党》一文中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
本文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韦伯与马克思的分层理论是有一定联系的。他们都认同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与财富、权力和声望在一定程度上密切相关的观点。但韦伯的分层理论可以适用于存在分层现象的所有社会,而马克思的分层理论只适用于阶级对立的社会。
在赖特·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 )看来,阶层仍然是社会结构中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社会成员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性质是社会阶层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翁定军、何丽,2007)。
以戈德索普(John Goldthorpe)为代表的许多学者, 主张从非经济资源的占有程度来划分社会阶层;以戴蒙(Demon)为代表的许多学者,主张采用职业声望作为最主要指标来划分阶层;还有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的精英循环理论,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等人的功能主义理论,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为代表,强调以用人的消费嗜好或者偏好来划分阶层。
梳理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国外文献主要以四种指标对社会阶层分化进行划分: 第一种是按收入以及财富占有量分层;第二种是按职业划分, 有按行业划分的职业结构和按组织技术资源占有划分;第三种是按知识和技术分层;第四种是按阶级阶层划分。这些分层方法对于我国现阶段居民阶层划分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结合数据进行分析。
二、社会阶层分化与居民生活的紧密性
社会阶层分化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分层加剧给居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社会阶层分化表面看来是很具有学术色彩的话题,其实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
(一)国内研究
毋庸置疑,当今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已经面临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由于社会阶层分化程度加大带来的社会矛盾加大、腐败、阶层对立等各种社会问题凸显(王晓娟,2010;邓伟志,2010;王宏伟,2007),使得整个社会面临着较大的内部压力,影响到社会稳定。
周显信在《简论我国社会阶层矛盾的基本现状与基本对策》中归纳得出社会阶层的分化引发出各种社会矛盾: 一是私营企业与受雇佣劳动阶层现阶段矛盾的对抗性增强;二是社会各个阶层与贪污腐败的官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两大基础阶层的地位正在不断下降;四是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仍然越来越严重(周显信,2003)。
金丽薇等在《政党·阶层·和谐:多元视角下的依靠力量研究》一书中提到阶层分化所带来的矛盾。社会阶层分化,已经使中国处于一个“金字塔”的社会结构。这种类型的社会结构是最不稳定的。生活贫困的农民和下岗职工等,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一群体的“集群性”心理落差很容易形成,从而产生社会信任危机,降低了社会整合度,增大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金丽薇等,2008)。
姬广鹏很好地总结了阶层分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矛盾。他将其分为以下主要几点。第一,社会异质程度加深,阶层矛盾增多。当代社会从“三明治”到“千层饼”的阶层分化进程,突出表现为阶层间矛盾不断增多,整合难度增大。第二,社会问题增多。如贫富差距问题凸显。载入弱势群体凸显。文章列举了农民工生活艰难的例子(姬广鹏,2008)。
李强教授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一文中提到了丁字形社会结构域“结构紧张”。他认为丁字形的社会结构会导致社会群体之间以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结构紧张”的状态。因为这样的结构其下层群体过大,而且下层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属于一种两极式的或直角式的连接方式。
(二)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社会结构分层给居民带来不利影响方面,最早提出“结构紧张”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Merton)。默顿认为,所谓“结构紧张”,是指社会结构所能提供的获得成功的手段与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人们渴望成功的期望值之间产生了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
斯梅尔塞(Smelser)在墨顿的研究基础上还进一步分析了“结构紧张”的社会后果。斯梅尔塞的观点与墨顿相似,都认为当人们对于社会状况的期望、生活水平得不到满足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结构紧张。在结构紧张的状态下,人们会产生非理性的信念甚至于落实于行为,人们会用这种非理性的信念来解释社会状况。
三、阶层分化的发展趋势
李春玲认为,在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以及未来发展走向的问题上,根据她的归纳,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孙立平的“断裂化”观点、陆学艺的“中产化”观点、李路路的“结构化”观点和李强的“碎片化”观点(李春玲,2009)。
孙立平认为,整个社会分裂为差异显著、相互隔绝的两个部分,即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弱势群体所能分享到的经济财富和其它各类资源则越来越少,这些资源大都集中于上层社会或少数精英分子手中。弱势群体与上层精英的社会经济差距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于上层社会相隔绝的底层社会。这种格局趋势已基本定型,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孙立平,2005)。
陆学艺等人提出的“中产化”或“中间层化”的论点与“断裂化”观点完全相反。陆学艺认为,社会中坚阶层会日益发展壮大,而社会顶层和底层都将缩小,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椭圆形”。因为白领职业迅速扩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这些都将导致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都向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走向阶层上端的机会。(陆学艺,2011)。
李路路则采用“再生产”和“结构化”这两个概念来总结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他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社会结构面临巨变,但是,社会分层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关系被延续了下来。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经济差异已结构化,而且阶层结构将被延续下去。
“碎片化”观点与“结构化”观点相互对应。李强教授等人认为,不可能出现“断裂社会”的现象。当前社会分化并未导致界限分明的阶级或阶层,它只是出于一种多元的、相互交叉的分化的情况。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与李强和李培林的“碎片化”的观点颇为相近。都认为社会分层形态是碎片化的,当代社会阶层分化是多元的,阶级阶层结构已不存在(李强、李培林、马戎,2009)。
关于发展趋势,不同学者的观点都不尽相同。但都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现在阶层分化确实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
参考文献:
[1]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 李路路 、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际社会阶层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 周显信.简论我国社会阶层矛盾的基本现状与基本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06).
[7] 刘元贺、孟威.阶层分化如何影响社会稳定——量化分析及政策含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08).
[8] 朱光磊. 21世纪初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八大趋势[J] . 理论与现代化,2008,(06).
[9] 王世谊.坚持分类分层原则增强廉政教育实效[N].人民日报,2010.
[10] 马广海.阶层分化促使阶层意识凸显[N].新华月报,2012,(20).
[11]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贝德明斯特出版公司,1963.
[12] 罗伯特·K·莫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M].自由出版社,1957.
[13] 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