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省份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与分析

2013-04-29 00:44李卫国魏勇
经济视角·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李卫国 魏勇

摘 要:经济增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全新的经济增长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10个省份(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结果表明,虽然东部整体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较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区域失衡、经济分享性较差等问题。基于这一分析结果,本文简要的对提高东部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03-03

经济增长问题是经济学领域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经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把经济增长的数量问题当做是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所有理论探讨的中心内容都是如何实现经济数量上的扩张,但是却很少涉及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事实证明,片面地追求实现经济数量的增加会为整个社会带来经济结构失衡、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显然,今天的中国在取得了辉煌经济成果的同时正在品尝着因快速发展带来的苦果。原先一味追求GDP的发展方式已然不可持续,经济的转型势在必行。

一、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

在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之前,必须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行界定。因为经济增长质量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在学术界对其内涵的界定分歧较大,而内涵的不同会也导致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相差甚远。

对经济增长质量较为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从狭义上来对其进行定义,将其理解为经济增长的效率,如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等。而近些年来被更广泛认同的观点则是从更广义的视角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一个概念与范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而即便是对于广义视角的经济增长质量,不同的经济学者从不同的经济视角出发,对其内涵的界定也是差异甚大。

本文在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和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五个方面来定义,即: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经济增长潜力、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经济在这五个方面的运行能力共同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

(二)经济增长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经济增长潜力、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作为5个一级指标,而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二元反差指数;(3)存款余额/GDP;(4)城镇化率;(5)外贸依存度;(6)GDP增长率;(7)经济波动率;(8)失业率;(9)R&D占GDP比重;(10)人均GDP;(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城乡收入比;(14)人均储蓄存款;(1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7)居民平均预期寿命;(18)单位GDP耗能;(19)劳动生产率;(20)资本生产率;(21)单位污水排放数。

二、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中国大陆东部的10个省份(直辖市)以前文构建的经济增长指标体系中的21个指标作为变量,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数据,同时通过直接引用或适度的计算(其中逆指标的处理方法是取其倒数)得到2008-2012年中国大陆10个省级行政区的样本值。

由于变量指标多、数据量大,而且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所以本文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对东部10个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研究。因子分析之后再对其有效公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经济增长质量相近的省份归为一类,从而将10个省份(直辖市)按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其作出分析与研究。

(二)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1、实证过程与结果。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进行适用性检验,即KMO以及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798,而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统计值为1003.834,P<0.000,所以拒绝原假设,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接下来,通过因子模型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主因子的特征值、反差贡献率以及累积贡献率。结果显示共有三个因子的因子特征值大于1.000,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P1:66.104%,P2:12.522%以及P3:9.384%。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009%(>80%),因此这三个已经足够反映出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水平。同时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三个公因子中第一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指标有二元反差指数、城镇化率、外贸依存度等共15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经济结构、收入分配、人民生活福利等基本情况,所以可以将第一因子命名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因子”。第二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指标有单位GDP耗能、失业率等共计4个指标,它主要部分反映的是经济结构、环境污染以及科技进步等基本情况,可以将第二因子命名为“协调、可持续发展因子”。第三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指标是经济波动率和GDP增长率,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是经济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可将第三因子命名为“稳定性与持续性因子”。

因子分析之后,通过运用回归法计算得出因子得分,并依据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出各省的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得分F:

F=(66.104× F1+12.522×F2+9.384×F3)/88.009(1)

上式中F1、F2、F3分别代表的是公因子1、2、3的得分。根据综合因子的得分值,对其按照降序进行排列后得到下面的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表:

最后根据各主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因子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2012年按各公因子排列的东部10省(直辖市)经济增长质量等级结构(见表2)。

2、结果分析。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市,其经济增长综合质量在10个省份中最高。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其综合得分紧随其后。而作为首都的北京,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享有特殊的地位,这也明确地体现在了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三者的综合经济增长质量的得分分别为1.41、0.78和0.69,遥遥领先其他省份,可见,上海、天津以及北京的经济增长质量在东部的10个省份乃至全国都占据了绝对优势。根据表1,很容易看出这三个直辖市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高质量因素是集中在公因子1上,也即“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方面。上海和天津在公因子2上的得分较低,根据原始数据可以看出,这两市在环境资源方面指标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市在公因子3上得分在10个省份中最低,从原始指标的取值来分析:天津市的经济波动率的系数为1.89,远高于均值0.93,说明天津市的经济增长的波动较大,值得引起警戒。在公因子2上的得分,北京拔得头筹,得分为2.79,远远高于排在第二的0.21得分。这是由于在公因子2所包括的R&D占GDP比重指标上,北京为0.055,远远高于各省份的均值0.01384。R&D占GDP比重常被用来衡量科技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潜力,这是北京最大的优势。

处于第二等级的浙江、江苏和广东是传统的经济强省,在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得分上排名也靠前,综合得分分别为0.18,-0.04和-0.12。其中江苏省在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上表现较差,而广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存在着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以及较低的经济分享性上。而综合得分最低的是福建、山东、海南以及河北四省。对其观察可以发现,这四个省之所以综合得分较低均是由于它们在公因子1上表现较差,即“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较弱。对于山东,虽然名义GDP排名上,它是仅次于广东和江苏,排名第三,但是其在社会生活、环境污染上的指标都较低,这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山东省的GDP增长在很大程度是由大型国企创造,经济的分享性很差。而海南省与河北省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经济总量上与其它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作为经济赶超的代价,这两个省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不太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更多的是依赖大规模的投资推动,而忽视了对效率的提高。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东部地区发展较早,社会的经济基础较好,表现出来的经济增长过(下转第16页)程中增长的质量水平也较高。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点—线—面”的增长极的特征以及“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并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上海、天津、北京为代表的“点”,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线”,以及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为代表的面等,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使得整个东部地区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但是东部地区依旧存在着诸如区域不平衡、创新能力低、较差的经济分享性以及较大的贫富差距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东部地区应该进一步推动增长极的优势,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利用税收以及财政的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最后,应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华,提升本土经济和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实现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参考文献:

[1] 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 胡少维.关于如何评价、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6,(10).

[3] 焦艳玲.论经济增长质量统计[J].上海统计,1999,(11).

[4] 王利、张炳发.关于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的探讨[J].技术经济,1999,(08).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新媒体用户行为模式分析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
新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