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子 张倩
摘 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与推广,既有利于便民、利民、惠民,也有利于政府、公共部门、企业间的合作共赢;既有利于合作方的公众理念与形象树立,也有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从产业融合与产业价值链视角,对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强调了需进一步强化合作与规范完善的必要性。
关键词:社会保障卡;“一卡通”;产业融合;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68-03
一、理论考察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源于数学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发现三个圆圈的交叉处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部位。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跨行业、跨地区企业的兼并重组活动使产业的边界逐步推动模糊化,且逐步形成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
不同的角度看产业融合其内涵不同,如从原因与过程看,产业融合是从技术融合到产品与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产品服务和产业组织结构看,伴随着产业功能的改变,提供该产品的机构或公司组织之间所形成的模糊;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角度看,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扩散改变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反过来,市场需求的扩散又进一步促进产品的创新,为产业融合提供市场空间,使得产业融合在更大范围内出现。
(二)产业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1985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中提出的。他把每一个企业都看作为由设计、生产、销售、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集合体。组成产业的各个企业之间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链条式的关系形态,这就是产业链。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想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链。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相联接,称之为产业价值链。组成产业价值链的企业数量、各链接点企业间协同方式、各环节对产业链的价值贡献及各环节上每一个企业的个体运作效率决定产业链的重新构建和其中的组织方式,且主导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命运,并出现一系列的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
(三)文献考察
褚福灵(2008)[1]分析了传统社会保障卡的地方性带来的诸多不足,从跨地区视角提出了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之路的必要性。张再生(2011)[2]认为在我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医保筹资和待遇水平不同、医疗项目支付标准不一致、信息标准和操作平台不完全统一等是现行社会保障卡所具有的局限,并对此提出了四点建议:即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卡应用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卡的规范管理;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傅鸿翔(2010)[3]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了“一卡通”的内涵、实现环境与途径,并从保障机制、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上提出了相应建议。王昭袆(2011)[4]结合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认为“一卡通”的实施是社会保障改革中期待已久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社会保障资金跨地区转移迈出了重大一步。
至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功能以及必要性、如何发展等方面。本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对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概念界定及其功能,结合目前我国各城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现状,从产业融合与产业价值链视角对其进行经济学分析,使相关部门在密切配合、合作共赢中,更好地为“便民、利民、惠民”服务。
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产生背景及其现状
(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社会化管理的内容日益增多。但现行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给百姓的现实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参保缴费、领取社保金、医疗划结等。对此,人社部按照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与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这是跨部门的战略性合作,对促进社会保障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均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既能行使参保业务功能,又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惠民”,符合我国社保机制的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现状
人社部发行社会保障卡的总体目标是“一卡多用,全国通用”。其中,“一卡多用”是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向劳动者个人或用人单位发行一张IC卡,其相关信息存储在其中,如劳动者的自然状况、就业合同、岗位工种、工资收入、职业培训等,其就业活动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服务紧密相连;“全国通用”是指某一地方发行的社会保障卡,不受其它省份、地域的限制,可在全国(大陆)任何地方均可使用,以支撑劳动保障业务在全国各地展开,并享受相应的服务。
2011年11月12日在重庆首批发放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从此拉开了全国金融社会保障卡的试点以及普及的序幕,湖北、内蒙、黑龙江、山西、宁夏、河北、贵州、新疆等省(区)也陆续开始发行金融社会保障卡,2012年迎来了全国社会保障卡办卡换卡的高峰期。根据有关部门规定,社会保障卡不仅仅考虑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还可作为普通银行卡,在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服务中使用。很多城市社会保障卡还作为一张“市民卡”加载了其它各类功能,如可以接收民政优抚、公安信息查询、小额金融支付、搭乘城市公交、接受社会救助、缴纳各类公积金及储蓄取款等服务,并在运行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公民的“万能卡”。
三、对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保障卡的发放与普及,不仅极大地便利了百姓,也给诸多的相关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市场需求的扩大是产业融合的推动力,“一卡多用”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相关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它既涉及到磁卡多功能技术、安全密钥技术及生物指纹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融合,又涉及到社会保障卡应用系统、操作系统、安全管理系统、个人化处理系统、基本数据录入系统等诸多系统的融合。
(一)基于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从产业融合角度观察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我们不难发现:一是其整合了政府(人社部)、公共部门(卫生事业)、企业(银行、磁卡生产商)等的生产服务功能,并在彼此的合作中显现了一卡多用技术、安全密钥技术及生物指纹安全技术的融合;二是从产业组织与产品服务角度而言,伴随着“一卡通”功能的增加,合作的部门越来越扩充,提供的产品越来越丰富,显现出劳动与社会保障功能及诸多便民功能的融合;三是从产业竞争与创新的视角,“一卡通”涉及的各部门在技术与制度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后融合为一体化市场,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政府对IC磁卡的需求,企业对IC芯片的生产,各公共部门业务的加盟,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介入等,均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产业链与产业融合形式,彼此形成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并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赢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与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既是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的改变,又是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一卡通”产业链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一体化,既促使各垄断部门向完全竞争市场转变,也使得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
(二)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经济学分析
从产业价值链特征观察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我们也不难发现:IC卡生产商与政府的合作,极大地拓宽了其产品市场,并拉长延伸了产品价值链的形成;而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的加盟与介入,又极大地开拓了它们的市场范围,也拉长延伸了自身的产品价值链。随着“一卡通”功能的不断增加,其加盟企业的价值链将进一步拉长延伸是不言而喻的。政府、公共部门、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其服务功能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使其在公民当中的形象更加光彩,即它们在百姓当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显现和升华。它们与“一卡通”拥有者之间形成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产业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
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能够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便利,既能行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又能起到“万能卡”的功效,不仅极大地便利了百姓,也更好地提升了公共部门的服务。根据人社部要求,各地在今后几年内基本实现社保卡金融化的目标,到2015年末全国发行统一社保卡数量将达到8亿张,这意味着新社保卡发放将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包括智能IC 卡芯片生产企业、各商业银行等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而言,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开发商机。
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机遇。社保资金存款由于数额大、稳定性强、成本低而受到各家银行的青睐。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推广后,根据各地人社部门政策,银行发卡越多,将获得越多的社保资金存款。可以说,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是对商业银行社保资金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因此,新社保卡在为公众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金融市场竞争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未来及其启示
社会保障卡是政府发行的,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有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二是其行为具有强制性,即每位法定劳动力都得接受社会保障卡。这对与政府合作的加盟企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市场商机。但正因为如此,也涉及到生产技术的高超、加密技术的尖端、防范功能的完备、使用过程的规范等,均给诸多合作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规范和完善。从经济学视角而言,发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其正外部性远大于负外部性,无论从产业融合角度,还是从产业价值链视角,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实施,都有利于参保人享受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速促进产业价值链上的政府、公共部门、企业之间的高效密切合作,一定会更好地实现合作共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们普遍认为,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能在人口流量大、地域范围广、发展又不平衡的中国推广,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是一项跨行业合作、同行业竞争并服务大众的便民、利民工程,既可提升政府、公共部门、企业对公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又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 “一卡多用、全国通用”,有利于“便民、利民、惠民”,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推广,并实施有效的规范化管理。
■
参考文献:
[1] 褚福灵.从“地方粮票”到“全国粮票”—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之路[J].中国社会保障,2008,(02):21-23.
[2] 张再生.社保卡推广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保障,2011,(06):23.
[3] 傅鸿翔.社保一卡通内涵有多深[J].中国医疗保险,2010,(02):37-39.
[4] 王昭袆.推行全国通用社会保障卡的思考[J].中国财政,2011,(1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