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丽
内容提要: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歌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先生用他的独特的文学形式向我们奉送了一 场丰富的民歌盛宴。
关键词:美感 人美 景美 场面美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有着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沈从文先生以明快、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云南特有的风俗人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令人心驰神往而又回味无穷。文章诗意般的美感,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美。
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三个对手,这种得胜的喜悦用了“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来加以描写;那白白的糯米牙,那黑中透红的枣子脸,那特有的民族服饰,显得活力四射、风采斐然;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山路漫歌重点描写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则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虽然都采取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但方法各不相同。山野对歌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可见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二、景美。
课文第四段,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如“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最难得的是,这段环境描写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寥寥几笔就能把某一自然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充分显示了作者自学成才的语言功底。例如写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在写法上,作者移步换景,调动视觉、听觉等感觉,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为读者描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三、场面美。
作者一开篇就点明了文章的话题“云南的歌会”,并以“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一句,神奇地统率起了散乱的内容。一个“丰富”牵动全文,整合之功效让人颇感淋漓。随即用其精妙之笔,描绘了三个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情景,展现了云南民俗的万千情趣,宛如三幅明丽的民俗风景画。
先写“山野对歌”。对歌的人来自四方,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对歌的形式多样: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或提问考智,巧答见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它是机智才能的大比拼,充满了竞赛的乐趣。它是高手间的对决,不是高手,是不敢轻易答腔的。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这是以人衬景,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次写“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所谓“漫”者,漫不经心也,这样的闲情逸致,恐怕也只有在这样的秀山丽水中才会有。为此作者着力描写了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于是,美丽的自然环境、悦耳的鸟鸣声和赶马姑娘淳朴自然的歌声就交织成了一曲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在这里,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
再写“村寨传歌”。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的“金满斗会”更是盛况空前,堪称“十年难逢”。这实在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是一间民歌的山野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在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各种身份的都有。每桌轮唱,歌声如松涛般舒卷张弛,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并且持续时间长,一连三天才散场。参会妇女的穿着隆重,清洁索利,和逢年过节差不多。尤其是那位七旬老翁的歌唱,更是让人叫绝!这些老人们传递的不仅是智慧和热情,也是一份厚重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