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洋
【摘要】 目的总结宫颈癌患者放疗的护理特点。方法 对30例宫颈癌患者行体外+腔內放射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护理及放射性直肠炎等并发症的护理对策。结果30例宫颈癌患者经体外+腔内放射治疗及护理,所有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轻了并发症带来了不适与痛苦,使治疗顺利完成。结论宫颈癌患者放疗同时加以精心护理,可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减轻放射损伤。
【关键词】 宫颈癌;放射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32-01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以体外照射配合腔内照射方法最普通,其适应范围广,疗效好[1]。我科从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共治疗宫颈癌30例,并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宫颈癌患者30例,年龄24~75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其中磷癌27例,腺癌3例。按国际妇产科联盟提出的宫颈癌,国际临床分期标准[1],Ⅰ期6例,Ⅱ期20例,Ⅲ期4例,手术治疗24例。1.2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60CO远距离体外照射配合高剂量192铱近距离腔内后装放疗。照射部位选用前后野相对垂直照射,上缘在髂嵴(第4、5腰椎)水平下缘在耻骨联合下缘,两侧缘在髂前上棘(股骨头内1/3)附近,照射剂量:体外照射50GY/255/5W,腔内5~7GY,2~3次1.3 结果 30例宫颈癌患者接受体外+腔内放射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后,均顺利完成了放疗计划,2例发生轻中度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6.67%,经保守治疗和药物灌注后,均得到有效控制。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宫颈癌患者大多数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思想压力很大,对疾病有恐惧心理,认为自己将离开这个世界,被家庭及社会淘汰,对生活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在治疗前必须认真、仔细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介绍宫颈癌的发生率、治愈率及生存率,减轻患者思想压力及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增强患者生存下去的信心。
2.2 做好放疗前的健康教育指导:
多数患者对“放疗”缺乏了解和认识,治疗前应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目的、疗效、疗程,治疗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签《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发放宣传小册子《放射治疗常识指南》供其阅读,让他们有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消除治疗的恐惧心理,便于愉快接受并主动配合治疗。
2.3 放疗前对患者的饮食指导与护理:
放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及营养状况,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用香菇、黑木耳,增加机体免疫机能,出现腹胀忌食产气食物,如豆类、牛奶等,忌辛辣、制刺激性食物。
2.4 阴道冲洗的护理
2.4.1 阴道冲洗的重要性及目的:
本组30例宫颈癌患者绝大多数为中、晚期均有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及阴道排液,着癌组织破溃可产生浆性分泌物,晚期癌组织脱落坏死继发感染,则出现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因此阴道冲洗是宫颈癌患者在每次体外放射治疗后和腔内放射治疗前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阴道冲洗的目的 清除坏死脱落组织,减少感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避免阴道粘连,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退;同时能清除放疗后坏死组织,提高放疗敏感度,预防盆腔腹膜炎[2]。
2.4.2 冲洗方法:
我科一般患者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1次,对分泌物多、异味浓的病人,每月阴道冲洗2次;对大出血者禁冲洗、冲洗时动作要轻柔,冲洗压力适中,温度要适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2.5 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
放射性直肠炎是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早期并发症之一,按严重程度可分轻、中、重3度,发生率因治疗方式及放射总剂量不同而有差别,约10%~20%[3]。随着放疗次数增加,部分出现直肠反应,表现为里急后重、便血等,可用复方普鲁卡因灌肠液(0.25%普鲁卡因200ml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强的松10mg加1%肾上腺素1~2ml),早晚各1次,严密观察大便性质,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加重全身支持疗法。2.6做好放疗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体外放疗者应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与干燥,防止感染;照射野皮肤避免冷热敷及肥皂擦洗,尽量减少粗糙衣物摩擦和不用手搔抓,腔内后装放疗后6个月内,坚持每日阴道冲洗1次,放疗半年内因创面未愈合,嘱患者应避免性生活。
3 讨论
宫颈癌发病率较高,放射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治疗时间长,患者的不良情绪随病情波动较大,必须对多系统的反应进行精心的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减轻各系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使根治性治疗计划顺利完成,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从而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显玲.221例宫颈癌体外放疗配合腔内后装放疗的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