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内容摘要】笔者从自身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摸索探究出发,结合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象,提出了“精心设计问题”、“用心把握问题深浅”、“费心变换提问方式”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巧设的三步曲。
【关 键 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 把握深浅 变换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状态。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实际就会发现,问题情境创设和运用的多,而效果却不明显,随意、低效的现象还很严重。那么,究竟该如何创设有效的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呢?下面笔者就从自身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摸索探究出发,结合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象,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巧设,以供同行商榷。
一.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而要成功的设计出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的问题,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 注意问题的多效性,
传统意义上情境创设的功能大多是凭借视听手段渲染教学的环境和氛围,手段和结果单一。而问题情境的内在因素是多元的,能产生的效果也是多样的。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充分注意考虑和展现它的多效性。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是促成学习活动获取高效的前提和保证。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是轻松、愉悦、积极的。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春酒》这一课时,考虑到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笔者就设计了“大家都来说新年”这一环节。开始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大家喜欢过年吗?你觉得过年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以此来营造一个学生熟悉而又倍感亲切的情境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其次是设计的问题要能够顺利达成移情。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内在的、“润物无声”的。学生的情感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所设计的问题自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在教学琦君的《春酒》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别之苦、思念之情,笔者并未急着讲解作者的情思,而是先延伸了这样一个问题:“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学生的兴趣来了,他们就会很快调动积累,背诵了很多有关“乡愁”的诗词,如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余光中的《乡愁》……然后播台湾歌曲《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随着悠缓优美的旋律,学生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尽情体验着思乡之情。我让学生试用语言把刚才想象和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使他们明白原来这就是“乡愁”,这就是作者写《春酒》目的。
2.注意问题的情境性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大多是表面的、零碎的、重复出现的,答案是唯一的。而从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出发,则缺少思考和训练价值。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成了提问的机器,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这样设计的问题,自然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而“问题情境创设”中的“问题”则是极具情境性的。所谓情境性,是指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问题的创设,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的具体环境,旨在引导学生进入虚拟的生活情境,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有滋有味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春酒》的延伸迁移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乡情,笔者这样问道:“如果多年以后,你也背起了行囊,踏上离乡的路,远离了故土,漂泊的心,思乡的情,又该寄托在哪里呢?是教室门前这株玉兰花,洗尽铅华,洁白无暇,还是老家屋后那棵李子树,酸酸甜甜,魂萦梦牵,还是母亲亲手腌制的咸菜,醇厚香浓,回味无穷?请同学们也用一两句话,为自己编织一份美丽的故乡情结。”问题抛出去后,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身边外出打工的父母亲人,亲情和乡情急涌心头,个个就会立刻跃跃欲试,有滋有味的组织语言来描述自己虚拟的思乡之情。
二.要用心把握问题深浅
所谓“用心把握问题深浅”,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发展水平。问题太深,学生不知所措,无法着手回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形成“死水一潭”;问题太浅则易造成课堂表面上的活跃,学生疲于应付、懒于思考。最好的问题就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稍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又不至于太深而无法理解,使他们跳一跳都能够得着,使他们感到答案若隐若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
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可以通过层层递进,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
三.要费心变换提问方式
变换提问方式指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不同的情景和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只有提问方式得当,才会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1.曲直结合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直问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是目前语文课堂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提问方式。其优点是目标明确,直指主题。如:《春酒》一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记叙了哪几件事?但是这种提问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提问,则会使学生翻然醒悟,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理解。教学中,提问的方式要做到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直曲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2.正反相间
平时由于思维定势,我们思考问题习惯于从问题的正面着手。课堂提问也是如此,习惯从问题的正面提出使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如果从问题反面提出假设,有意制造矛盾,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究问题,从而养成质疑、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在鉴赏《春酒》的经典语言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为了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品味语言,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想一想,如果把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努力去寻找不能换的理由,通过反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更是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结果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掌握了这种技巧,必将在课堂上巧设问题情境上,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