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英
【摘要】群众文化建设贵在创新,在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将文化建设纳入考核机制,提升文化吸引力,必须创造的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使之特色更特,氛围更浓,面貌更新。
【关键词】群众文化 创新性 文艺作品
国家关于文化人才建设——在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有力”;“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要深入实施人才强调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1】。作为基层文化馆站,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针对文化建设的观念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的日益多样化要求,促使农村县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解决农村县域文化建设实践遇到的问题。
一、我县群众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我县自公元 567年建县至今,已经走过了1438年的漫长历程,是中国井盐的发祥地之一,自贡市的第一口盐井——富世盐井就诞生在这座古老的县城,曾因盐业、农业并盛而富甲全川,被誉为“银富顺”。 富顺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在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四市之间,辖26个镇乡,总人口102万人,幅员面积1333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丘陵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产粮大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有些不俗的成就;文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获奖;大型纪念活动、展演活动频繁,形成一定优势品牌(端阳诗会30年不断);文学、书画、摄影爱好者出版发行小说、诗歌、散文、美术、书法等专著上百部;一个县作家协会的文学杂志(季刊)文化馆、综合文化双月刊、诗词学会杂志(季刊)、文体广新局综合性文化杂志(季刊)、摄影学会会刊(双月)、书法协会会刊(季刊)、政协文化艺术院会刊(双月)等报刊常年出版,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稳定的文艺创作队伍;一个县成立常设的非专业的5个业余歌舞、戏剧演出团体;一个县成立有隶属县文联并经民政局注册的13个文艺学协会,多部门、多协会举办培训文艺人才的培训学校培训班;中老年自职责自乐性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坝坝舞、太极拳、太极剑等);社会办艺术班更是蔚然成风;有的协会因活动经常、成绩突出被市文联誉为区县文艺协会的旗帜。几十年来,从我县群众文化创作中走出来的作家、书画家、音乐人不计其数,“才子之乡”誉满华夏,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县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概况起来,一是文化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内容陈旧,而且受困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业余文化团体将精力放在演出上,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二是文化人才队伍青年骨干分子稀缺。(不喜欢、不参与);缺乏精品力作,创作人才大多为中老年;从广大农村的情况看,由于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待遇难以落实,许多文化工作者各寻出路,或因生活所迫改行,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这对于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如雪上加霜。三是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如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流于形式;有些“农家书屋”虽然成立,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四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无培养人才规划、措施,就如何巩固群众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突出其特色,是一个提高文化品位,改善民风民俗的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关于文化人才建设的思考
1、建立三支队伍。要增强农村群众文化的渗透力,就需要在拓宽层面、组建文化队伍上下功夫。要着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首先做强“主力军”。充分发挥县乡专业文化团体的骨干作用,一方面,专业人员要多下到农村、农家体验生活,扎根基层,创作一批突出表现农村面貌巨变、农业丰收、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等内容的艺术精品,送戏下乡,巡回演出;另一方面,要组织专家、文艺专业人员到农村去,指导和培训一批农村文化的热心人,从筹划、排练、演出到整体组织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培养造就一支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可以冲锋陷阵的"主力军"。
其次壮大“生力军”。针对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等各个年龄层和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分区域、分类别地组织书画、根艺、棋类、戏曲、腰鼓、门球、少儿艺术等各种群众性的文化社团,构筑老、中、青、少多档次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网络,最终实现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文化团体。农村群众文化团体要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大赛"的目标要求,使得全年文化活动不断,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再者,发展“后备军”。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学校等单位的文化资源和潜力,组建起文体活动队伍,构建起村落文化、乡镇企业文化、农村校园文化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农村群众文化局面。农村学校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和乡镇企业文化节,活跃自身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又把校园文化队伍、乡镇企业文化队伍热热闹闹开进村庄,走入村落田野,送到农民的家门口,让农民群众与乡镇企业工人、农村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和表演,实现农村各行各业大联欢。
农村群众文化需要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农村文化发展离不开高精尖人才大家、专家的引领示范。因此培养农村群众文化英才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重大课题;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要靠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不断加大培养力度;当然人才的培养需要平台,需要政策资金扶持,需要大量的活动促进人才成长,需要大量培训、学习、进修。
2、找准三个基本点。一是要找准立足点。要始终把服务农村群众作为农村文化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状和文化需求、兴趣爱好进行调查了解和研究分析,有侧重地开展文化活动。既把热热闹闹的大型演出从城市的专业剧团送下来,也组织小分队深入小村落表演;既欣赏格调高雅的专业演出,也参与农民群众的自娱自乐;既安排电影戏曲下乡,又开展文体比武活动等等,力创"既轰轰烈烈又长长久久,既热热闹闹又扎扎实实"的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工作局面,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要找准结合点。孤立地搞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度很大,成效有限。组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两个结合",即:结合"热点问题"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如结合每年的中央、省、市主题教育活动和时政,开展相应的系列文化宣传活动,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结合"重点问题"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与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创作"三农"题材的文艺节目,组织开展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趣味活动项目。
三是要找准着力点。要根据农村的地域和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文化。如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庆日,组织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广大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来,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自娱自乐,自得其乐,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总之,改变现状,要强化领导,将文化建设纳入考核机制。要提升文化吸引力,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创造的文化形式与百姓日常生活最贴近的,也是最受百姓喜闻乐见的。要定期对基层草根文化队伍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比赛,提高民间艺人的待遇,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而且能够保证这些传统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