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3-04-29 18:51杨淑清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3年6期
关键词:月饼礼物数学知识

杨淑清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心理,并且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利用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和争辩,便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借助情境,进行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数学课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很多事实经验告诉我们,情绪是兴趣的诱因,情绪越是高涨,人对事物越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就要想办法通过一些有效的情境来调动和掌控学生的情绪,帮助他们去调节,使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要想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迫切的愿望。

在学习“长与短”内容时,我通过选礼物的方式进行导入。首先,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装在袋子里,目的是为了增加神秘感,让孩子们对此产生好奇心。为了能够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我问道:“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啊?”孩子们一听到有“礼物”可拿,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于是,我顺势分发“礼物”接着说:“大家先不要打开袋子,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当你们看到‘礼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实际上,我之所以这么做,动机在于制造一种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但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他们观察能力,既直观又有趣,在动手的过程中使得他们的思维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里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营造氛围,主动参与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必须要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将学生置身于轻松、和谐、自由的环境当中,他们的思维表现得才最为活跃,求知欲望也最强烈。因此,更有利于学生发言和表达。

例如,学习讲解“四边形”时,我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将不同的图形装进事先准备好的信封里面,让他们通过想象来进行判断,最后讨论比较,做出结论。有关四边形分类的知识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中去思考,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判断思维,并且在不断的交流中培养创新能力。

也正因为课堂有了温馨的氛围,加之老师精选讨论的内容,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各抒己见、大胆质疑,进而在不断的交流当中获得新知。学生的内在潜能也就在无意之中被发掘出来了。

实践证明,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瞄准时机,进行有效提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学生进行思维牵引,有助于学生轻松地去获取知识。

因此,我设计问题是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多向性,既准确清楚又科学合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验告诉我,只有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才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将未知转化成为已知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选好突破点,能否瞄准“时机”。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我特别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声像教学手段播放小东和小娜分月饼的情景,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把4块月饼平均分给小东小娜2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几块?我们要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几块?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就可以回答出来。于是我顺势继续提问:我们要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得多少?又该怎么分?怎样才能做到呢?如此一来,便通过生活实践把分数产生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了,不但让他们掌握了必备的数学知识,而且还使得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数学知识多数是来源于生活的。让他们对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课产生更多的求知欲望,可谓是一举多得。

猜你喜欢
月饼礼物数学知识
中秋节里吃月饼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月饼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起来做月饼吧!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礼物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