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遗弃、疾病等原因,目前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不容忽视的群体,那么我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吃得饱、穿得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是他们的教育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学科,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能让孤儿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对孤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出探析。
一、面向孤儿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参差不齐。孤儿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教育经历不同,致使信息技术课基础大不相同,理论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比如,在孤儿学校小学五年级一个35人左右的班级,尽1/3的学生是中途入学,有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连正确的计算机开关机操作都不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完成难度大。
2. 教学课时受限。在一般的学校,结合《纲要》,课时的安排一般在小学期间,四到六年级每周每班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于课时少,学习时间短,而且孤儿学生一旦离开了信息技术课堂,就基本上接触不到计算机,很难达到比较熟练应用的程度,更难实现孤儿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大部分孤儿学生也只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了解不深,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3. 兴趣氛围不浓。在信息技术课上,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感兴趣的仅仅是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娱乐活动,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上机操作任务产生厌倦和排斥的情绪。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也不认同,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打游戏,可有可无,也把这种思想渗透给孤儿学生,随意挤占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导致孤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
二、解决方法及对策
1. 摸清底数,因材施教。由于孤儿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学内容必须要完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首先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基础底数,尤其是中途入学的孤儿要进行必要的测试,对整个班级信息技术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区分层次,因材施教,根据课标要求,有些内容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而有些操作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不同的任务,将不同程度的学生混编在一组,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的同时,也感受到每个人在团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利用第二课堂开办信息技术兴趣班,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吸收进来,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从而达到基础差的跟得上、基础好的有提高。
2. 调整课时,增加实践。现在,一般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而对孤儿学生来说,这些课时是很有限的。面对这个问题,适当地增加孤儿孩子的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根据孤儿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年龄段特点,认为一到三年级应每周安排一节信息技术课,使孤儿孩子在这个年龄也能接触到计算机,并形成最初的感性认识。四到六年级,每周两节信息技术课,在保证基本的课时基础上,给孤儿孩子更多的、合理的时间培养学习、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的兴趣和意识。同时适当增加信息技术课的社会实践,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 优化教学,培养兴趣。一是扎实做好教学设计。结合孤儿孩子的自身特点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精心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思想,设计环节注重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同时可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方式,口头赞扬、加分、贴红花或小太阳、作品展示等。二是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在课堂上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而笔者常用的两种评价:一是激励性口头评价。每个人都需要鼓励,特别是孤儿孩子。来自教师的鼓励,对他们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综上,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人才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技术教学是实现这个能力的桥梁,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不断地将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去,为孤儿学生创造更加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授予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孤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张秀波,吉林省孤儿学校,小学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