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小伙子和小鬼的称谓语研究

2013-04-29 18:38孟宪超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小鬼小姑娘小伙子

孟宪超

【摘要】“小姑娘”、“小伙子”、“小鬼”都是一种社会关系称谓语。是一种不相识的长辈对晚辈礼貌、亲昵的称呼,在人们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它们体现了称谓运用的礼貌原则、情感原则。

【关键词】称谓语;小姑娘;小伙子;小鬼

称谓是人们相互称呼所用的词语,包括亲属称谓与社会关系称谓两个系统。于林龙、颜秀萍认为:“亲属称谓系统的确立,反映了人们对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等亲属关系的认识;社会关系称谓系统的确立,则反映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角色与权势关系及亲疏远近关系的认识”。社会关系称谓也体现着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与发展状况。丁安仪认为:“与亲属关系称谓相比较,社会关系称谓的形式和意义的变化较快。互相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他们选择称谓时只注重一定的社会交际语境中双方的社会地位、人身特点与亲疏尊卑等。所以在中国,在使用汉语的人群中,即使面对相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场合,不同政治环境中,称谓也会不一样”,“小姑娘”、“小伙子”、“小鬼”都是一种社会关系称谓语,是一种不相识的长辈对晚辈亲昵的称呼。

一、小姑娘

“姑娘”用来称呼晚自己一辈或两辈的青少年女性。“‘姑娘是个比较特殊的称谓词,近代白话中作亲属称谓语指“父之姊妹”,与“姑姑、姑母”同,经泛化作为社会称谓语,在近代白话中可用来尊称未婚女子。”与被称呼人不熟悉,第一次见面打招呼或问路等一些非正式场合,说话人可用“姑娘”、“小姑娘”来称呼晚自己一辈或两辈的青少年女性,其中“小姑娘”更带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

我们经常能看见在公交车上,一个年轻人给一位老人让座,老人通常会说一句“小姑娘谢谢你!”这其中表达了老人对年轻人的一种尊重与感谢,通常还有一种喜爱之情在其中。而“闺女”“丫头”也是一种年长的人对小一两辈的青少年女性的亲昵的称呼,与“小姑娘”相比则更能体现出老者的宠爱,特别是对于比较熟悉的女孩。

⑴“别说人家小姑娘。”杜平打断王二虎的话说道,“小姑娘可尽想大问题,你没想起来,我也没想起来。”(李晓明《平原枪声》)

⑵老孟三步两步跑上来,一把将建梅抱住,这时才发现建梅左腿负了伤,血从裤子里浸出来,染湿了土地。他颤抖着声音说:“闺女,你受罪了……”(李晓明《平原枪声》)

⑶二虎子喊道:“你这个小丫头,不要骂人,来了我再跟你算帐!(李晓明《平原枪声》)

例⑴中几个伙伴称建梅“小姑娘”,以开玩笑的语气调侃建梅,又把“大老头子”与“小姑娘”并列对比,达到幽默的效果。例⑵中老孟对小姑娘是很熟的,同时对她有着深深的宠爱之情,对小姑娘的身体表示深深的关心。例⑶二虎与建梅更是伙伴关系,很是亲密“小丫头”则是表达又爱又恨。可见,“闺女”“丫头”和“小姑娘”都是对女孩子的亲昵爱称,而后者与前者相比显得生疏些。在以上语境中如果用“小姑娘” 效果不会太好。

二、小伙子

“伙”是指伙伴,同伙,是表达友好的含义。“小伙”则表示亲近,喜爱之情。表示年长的人对比自己小一两辈的青年男子的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有时也会称“小伙儿”,同样表达一种,亲近的感情,同时对一群这样的年轻男子,长者通常称为“小伙子”。

⑴“小伙子,我要是钱富裕的话,真想留下!”老者说了实话。(老舍《骆驼祥子》)

⑵每当他从人群中间走过去,总有人在后边说:“小伙子有本领!”“比他爹还行!”(赵树理《三里湾》)

⑶“一点不错。”一个皮色黝黑的班长悠闲地衔着烟袋,接口道,“小伙子,你还是第一回呢。刚才你还说日头是从西面出来的……”(冯德英《苦菜花》)

⑷“快点,小伙子们,快点!”曹福祥抹着小胡子指挥着(雪克《战斗的青春》)

⑸李铁最后笑着问道:“怎么样,小伙子们,敢去吗?”(雪克《战斗的青春》)

例⑴中六十岁的老者对祥子带有诚恳的态度,他认为祥子不是匪类,同情他的遭遇,“小伙子”表达了一位老者对年轻人的爱称,即诚恳又亲切。例⑵中玉生是非常优秀的,“小伙子”的称呼充满了人们对他的夸赞喜爱之情,后一个例子则表达灵芝对玉生各种优点的认同与内心的喜爱之情。例⑶则是年长的人对小战士的一种关爱之情。例⑷⑸中的“小伙子们”这种称法饱含了人们对于年轻人健康积极,充满活力与力量的一种喜爱与赞叹。

现实生活中,“小伙子”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通称称谓,正如高秀敏和范伟演的小品《将心比心》中真诚的老大娘亲切的称买衣服的范伟为小伙子,整个小品一共出现了9次“小伙子”,同时还有2次“小伙儿”。小品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短短几分钟的小品出现了11次,可见作为称呼“小伙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小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们认为,世界有三界,即天界、地界、阴界。相对应的也有三种主宰者,即神、人和鬼。“人”死后的灵魂有两种归宿:一种是进入“天界”成为“神”。一种则是回到“阴界”成为“鬼”。“鬼”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是“人”在阴界的另一个身份。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陈菲菲在《以“小鬼”为例,浅析“鬼”的词义虚化过程》中认为最初,“小鬼”是指人死入阴间,其位较卑者为小鬼。此后,又多以小鬼代指鬼差,即阴司的差役。由于“小鬼”一词的词头“小”字带有微小义,进而在语用中产生了轻蔑义,用来称呼鬼以表现人对鬼的不畏惧、蔑视的感情色彩。后又由对鬼的蔑称引申为对人的蔑称。到了宋朝以后,“小鬼”的色彩义又发生了改变,常用作为对少女或少年的昵称,多写作“小鬼头”,在“小鬼”后追加词尾“头”,强调小义,表示对少女、少年的喜爱的感情色彩。作者还在文中举了大量的例证:

⑴“弘于江陵,见一大鬼,提矛戟,有随从小鬼数人。”(《搜神记卷二》)

⑵那判官听了,先就唬的慌张起来,忙喝骂那些小鬼道:“我说你们放了他回去走走罢,你们不依我的话,如今闹的请出个运旺时盛的人来了,怎麽好?”(《红楼梦》第十六回)

⑶公曰:“小鬼何足畏耶。”遂伸足床下,其汤沸,忽染于足,涌然而上,未几烘烂而卒。(《大唐传载》)

⑷何小山既贵,里居乡宰来谒,一覩刺字曰:“小鬼耳”,遣吏谢之。(《癸辛杂识别集》卿宰小鬼》)

⑸师诟之曰:“这小鬼你未生时,我已三度霍山庙里退牙了,好教你知。”(《五灯会元》荐福悟本禅师》)

⑹薛姨妈笑道:“小鬼头儿,你怕什么?不过骂几句就完了。”(《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例⑴指阴间地位比较低者。例⑵指鬼差。例⑶是指对鬼的蔑视。例⑷对人的蔑称。例⑸⑹已经是对小孩子的亲昵的称呼。后来“小鬼”渐渐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出现。

⑴王成德问:“小鬼,你嘴噘得简直能拴一条牛。怎么啦?”(杜鹏程《保卫延安》)

⑵李诚轻手轻脚地走到油印员对面,蹲下去,把钢板、蜡纸和铁笔挪过来,帮油印员刻了一小段,又摇着头独自说:“我当宣传员的时候也刻过钢板,可是我刻写的技术比这小鬼差远啦!”(杜鹏程《保卫延安》)

⑶忽然,两个小鬼让烟火吞没了。周大勇想:“怎么小鬼们呢?”(杜鹏程《保卫延安》)

⑷李铁逗了一会,把孩子递给春生嫂子,刚走出大门,碰上几个年轻的队员走过,李铁哈哈地一笑说:“小鬼们,别忘了学习呀!”(雪克《战斗的青春》)

⑸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斯诺《西行漫记》)

例⑴王成德看见小成不高兴,在表示亲昵的同时还表示对他的一种关爱之情。例⑵李诚说的“小鬼”则更多的表示一种赞叹,赞叹孩子的技术不一般,同时表现出一种对少年时的回忆,拉近了与油印员的感情。例⑶⑷即用“人小鬼大”“小鬼们”来称呼小孩子。例⑸中小孩子有着高度的个人自尊,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革命者,一个战士,而绝不是一个仆人,“同志”在当时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凡是和人民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人,都叫“同志”。而中国儿童从小就有为人民而战的这种意识,称他们为“小鬼”则是友好的表现,只有具有真挚感情的大人才会称孩子“小鬼”,其实也是一种内外关系的界定,表示一种亲近关系,有一种只有称“小鬼”的才是自己人的意思。

“小鬼”作为一种爱称,是有一定的社会规约性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年长的人对小孩的称呼,违反这种规则,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例:

“小鬼!你是大鬼?”小李不服气地说。接着又机密地向马英报告道:“老乡们说:前村有三个汉奸在发良民证,还带着枪呢!”(李晓明《平原枪声》)

孩子对于别人叫他“小鬼”不是都认可的,二虎子叫小李“小鬼”,小李很不服气,因为二虎子也是孩子,和他年龄相仿。在这里,小李违反了长辈称呼晚辈的这样一种规则,同龄人之间称小鬼,很难被人们所接受。他们不允许同龄人叫自己“小鬼”,所以故意曲解小鬼的意思,以“大鬼”来反驳,意思是你比我大吗?凭什么叫我“小鬼”。

作为社会称谓,最主要的原则就是礼貌原则,即使是长辈对晚辈也要有礼貌,就像问路这么平常的一件事情,也要叫一声“小姑娘”,特别是对于不认识的晚辈。所以“小姑娘”、“小伙子”、“小鬼”是人们在社交中必不可少的称谓语。同时“小姑娘”、“小伙子”、“小鬼”都是长辈对比自己小一两辈儿的人的称呼,其中体现了浓重的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一种长辈人对下一代的这种爱,真正体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儿女子侄皆我之儿女子侄”的感情,即把对自己儿孙的爱泛化到其他孩子身上。体现了称谓语运用的情感原则。

【参考文献】

[1]于林龙,颜秀萍.汉语社会称谓的文化内涵[J].现代教育科学,2006.

[2]丁安仪.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3]王娜.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小鬼小姑娘小伙子
冲吧!小鬼
采茶小姑娘
春天的小姑娘
小伙子失明真凶是谁
反击
采蘑菇的小姑娘
聪明的小伙子
采蘑菇的小姑娘
我是你小鬼
冲吧,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