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爽
在学习植物的根和茎这课内容时,为了证明植物的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功能,我跟学生采用了教材上的方法,(不过当时我身边没有红墨水,就用黑墨水代替了)。我把黑墨水滴了一些在水里,把带茎的丝瓜花放入黑墨水中。然后学生预测过了一天,原来黄色的丝瓜花会变成黑色,当时我也是这样想。于是我决定把这实验装置放在教室里供学生观察,以加深他们的印象。第二天课间,我去教室看效果时,学生纷纷嚷嚷,马上跑到我身边对我说:花朵根本没变黑色,只是花枯萎了许多。我顿时诧异,于是我让学生想想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回去再做下实验。
而我自己则认真地想:到底实验败在哪一点?首先,我考虑到是植物的问题,因为当时选择的丝瓜花不太新鲜了,所以容易枯萎,茎输送的功能相对就弱了。于是我去请教吴老师,而他对我说他当时是用丝瓜的藤做实验的,效果很明显,不过他当时是用红墨水。我突然想到了是不是墨水的问题。于是决定分别做实验验证。我拿了红墨水,摘了三片丝瓜藤,一片丝瓜花。我把一片丝瓜藤的茎和丝瓜花的茎分别直接放入红墨水中,另一片放入带红墨水的水中,再把最后一片丝瓜藤放入黑墨水中。目的是:如果红墨水里的丝瓜藤变红了,那说明问题出现在墨水上。再放入丝瓜花是因为第一次实验用的不是丝瓜藤而是丝瓜花,这样做也可以证明是不是植物的原因。还有一点,第一次实验是带水的黑墨水,如果带水的红墨水也没变颜色,有可能是浓度的问题导致没变色。那么,放在全是黑墨水里的丝瓜藤如果能变黑,则更能证明这点,如果没变黑,也就是黑墨水的原因了。
实验的结果:放在红墨水的丝瓜花和丝瓜藤都变红了,放在带水的红墨水里的丝瓜藤有变红,但不明显。放在黑墨水里的丝瓜藤没有变黑。那么我想原因很清楚了,黑墨水不能被茎输送。有了这个答案,第二节课我就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不断向我反映的是植物全萎缩了。于是我当时就决定先不上新课,趁着学生的兴致把这个问题一起研究并解决了。于是我借着这个话题问有谁回去再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全班只有两个同学举手。我让他们说出实验的器材,得知一个是用粉红的水粉,一个是用蓝墨水,都有掺水,实验结果都较明显的变色了,我极力表扬了这两个同学的探究精神。并且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想想原因。学生也想到了可能是植物的原因或是黑墨水的原因。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我又拿出我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说说我每做一步的实验目的。经历上次的失败和对这两个同学的表扬,这次学生听得都很认真,也都猜到了我的实验目的,最后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同时我鼓励学生回去再做下实验,看能不能又发现问题。突然有个学生问我,为什么会这样,用水粉和其他颜色的墨水都可以,就黑墨水不行,我当时想到了可能是黑墨水中含有颗粒较大的碳原子不易被吸收,但是我没有马上给学生解释,一方面我没有绝对的把握,另一方面我想把问题再抛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主动去寻求答案的能力。于是我说:看这次哪位同学能自己去主动解决问题,可以获得“探究之星”。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然让学生去找答案,那么老师就一定要有所理解。于是一下课我就去上网查资料,都没找到相类的资料,后来偶尔在一篇家庭教育中讲到:在黑墨水中有大量的硫酸亚铁,而硫酸亚铁能被氧化,会变成黑色的硫酸铁,硫酸铁是不会溶解于水中的。植物是很难吸收的,可见茎也就不易输送。蓝墨水和红墨水的主要成份是水溶性染料。因此,不管是加水的或者全是红蓝墨水,茎也能像输送水一样并且突显了颜色。
思考:这是一个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当师生发现了实验的问题时,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被充分调动起来,有了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而此时教师自己在得知困惑后先去努力寻找正确的答案,并不断的试验,做到心中有底。然后,在课上将学生这种积极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思考原因并猜测可行的方法。因此,我个人认为:学生的“思考”比“实验”更重要。在这种疑惑面前,能透彻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做实验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不过,这次的实验失误也让师生共同认识到要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失败,并不断地尝试,认真分析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所幸,在这次失败中,我们也学会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