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中国很多城市的中小学都组织学生观看了好莱坞大片《后天》,之后要求学生们写观后感——这几乎成了一部环保科教电影。很多八零后、九零后都对片中的地球灾难记忆犹新,自由女神像被冰封(虐待自由女神成了美国价值观遭受冲击的象征,后来这种镜头被用在各种灾难片、科幻片中),人类的末日情结也开始铺天盖地。
汽车尾气加剧,温室气体排放,让地球穿上一层保暖衣,体温越来越高。片中丹尼斯·奎德饰演的气候学家认为,北极冰川融化将要引发一场空前大灾难,人类将重新迎来冰川时代。好莱坞灾难片里的国家领袖,或者说美国总统或副总统,往往对于此类预警信号不屑一顾,最后因为不听专家言而悔恨得痛哭流涕。灾难片里的科学家如同中国古代忠臣,不撞南墙不回头地死命谏言,结果只换来一个轻蔑的白眼。离杰克预算的灾难的到来时间越来越近,最后锁定在了“后天”,这让所有人都狂捏一把冷汗。
该来的还是会来,此刻好莱坞特效公司们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好看的灾难片。地球迅猛地裹起银装,雪地之上尸横遍野。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科二代”成为了人类幸存小分队的领袖,他凭借着父亲的指示及掌握的知识成功使自己和周围人逃过大劫。大灾难背景+小家庭情感的套路再次被证实屡试不爽。吉伦哈尔的蓝色瞳孔十分漂亮,深邃得令人信服。拍完《后天》之后,他又演了李安的《断背山》,事业攀上一座高峰,此为后话。
制作如此宏大的一部电影,幕后故事想不精彩都难,光是片尾演职人员表就滚动了八分钟。冰雹、暴雨、飓风、洪水,各种灾难现场轮番亮相,剧组使出喷雪机、鼓风机、大水箱等威武工具,并人工制造冰雹和雪花。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片场愣是被改造成了印度新德里的街头,景、车、人都是从印度空运来的。
拍片呼吁环保的剧组常常被人控告破坏环境,这绝对比片中丑角还讽刺,陆川的《可可西里》就曾光荣中枪。罗兰·艾默里奇要聪明一些,他自掏腰包200万美金,确保压低剧组的碳排放量,还投资开发新能源。
据说在拍海啸场景时,杰克·吉伦哈尔憋了一泡尿,因此他奋不顾身地踏入水箱中……制片人马克·戈登也禁不住在片中露了下脸,就是那个瞬间被冻住的直升机飞行员。片中一个情节是人们踏上纽约厚厚的冰面,前景处的警官衣服上的“officer”(警官)字样被挡上了一半,因此读起来就是“ice”(冰)。这是剧组的一个小小的心机。《后天》是在加拿大拍摄的投资最高的电影,超过一千名特效师参与了后期制作。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第三次摧毁了纽约,前两次是《独立日》和《哥斯拉》。
2012年北京已有512万辆汽车,预计到2016年北京机动车总量将达到600万辆。如此多的数量,京城何以容纳?如此多的废气,我们的空气何以容纳?毒气弥漫,大气层千疮百孔,让我们的后代怎能“茁壮成长”?少开车,少买车,尽量拖住“后天”的脚步,希望它后天别来,大后天也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