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视阈下回应型政府的建设

2013-04-29 16:03原丁
编辑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政府职能服务型职能

原丁

摘要:新媒体的产生及广泛运用对政府的治理模式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和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治理困境,如公众参与不足,政府回应被动,职能转变滞后,评估体系不健全,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等问题。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亟须以新的视角审视公共行政的发展,因此,构建政民互动参与、政府职能明确、绩效评估完善的回应型政府是实现新媒体时代公共治理的重要范式。

关键词:

新媒体 服务型政府 回应型政府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是利用数字、网络、移动技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媒体。[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年底的69.3%提升至74.5%。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经过5年的培育,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从“微博开房”到官员“艳照”到“房姐”的热点事件,可以看出,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政府治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的产生改变着公众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参与方式,因此,政府应面向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有效地回应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治理,从服务型政府走向回应型政府。

一、新媒体时代政府治理模式的改变

1. 互动结构的改变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被动的关系得以改变,为互动主体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改变了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方式。传统媒体的互动是直接的、面对面的,而新媒体时代的互动不受地域和时空影响,实现的是以网络技术和虚拟空间为基础的互动。某个事件一经发起,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聚集民意。

2. 信息传递的改变

信息传播不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由政府机构垄断信息的格局被打破,每个人都可成为自媒体,随着手机和网络用户的增加,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评议信息、发布信息、过滤信息,成为信息的主人。所有这一切,变革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连接世界的能力。[2]

3. 参与结构的改变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公民的参与结构,为公民开辟了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空间,公众和政府间的沟通没有了中间环节,建立起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新媒体时代参与的特性还表现在公平性上,公众围绕社会公共事务畅所欲言,消除了身份歧视,公民在其中拥有自由表达及自主决策权,促进了社会多元主体间的沟通。

4. 监督模式的改变

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公开性使之成为公民监督公共权力运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3]如借助网络公众可以揭露社会阴暗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在这些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不得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妥善处理。同时新媒体也成为公民宣泄不满情绪、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重要话语表达平台,在这里公众已不满足于“仅仅是某种社会事件的见证者,而越位成为社会生活的组织者、社会场域的监管者和社会价值标准的评判者”。[4]

二、新媒体时代服务型政府发展的三大瓶颈

1. 服务型政府职能定位中的误区和异化现象

政府职能包括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现在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方面的职能略显薄弱。从总体看,政府职能中缺位和越位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服务而服务,没有明确服务与管理两种职能。纵观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多是技术层面采取的措施,如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电子政务及行政效能等,而在制度供给及执行方面存在着不足,管理理念及体制变革这方面较少涉及。职能定位中还存在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差别服务,重公共服务投入忽视行政成本控制,重政府服务职能忽视管理控制职能,重公平而轻效率,重政府部门内部建设而忽视整体合作。

2. 服务型政府公民参与中政府与公众回应不足

转变政府职能仅有机构撤并、人员裁减而忽略流程再造、职能转变,只能再次陷入机构“分—合—合—分”、人员“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从各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举措来看,公民参与大多成为单方面的行为,社会和公众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单方互动造成政府对公众的需求不了解,公众意愿表达渠道不畅,被动接受政府服务等现状。同时,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尚未完全形成“服务行政”理念,而社会公众也存在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另外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不成熟,也使政府的职能无法转移,政府的服务不能有效延伸。

综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在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中,虽建立了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的途径,但仍存在回应模式单边而被动、以政府为本位、政府与公民间关系不对等、回应力及回应性不足、忽视公民参与、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服务型政府建设遇到了瓶颈。

3.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绩效评估体系的困境

政府绩效评估,就是对政府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效果等,进行等级评定的过程和活动,并以此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工具,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会导致服务型政府建设动力不足。[5]

当前的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评估主体多为上级行政机关和专门的机构,整个评估过程缺乏透明度与公开性,评估中政府垄断了大量的信息,公众对政府的绩效没有发言权,助长了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而评估方法的单一导致没有建立起与政府绩效评估相适应的奖惩制度,使绩效评估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数据的支持,最终政府绩效评估流于形式。同时,评估行为不公开,评估指标内容设置重过程轻结果,重政府业绩忽略政府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在指标设计上缺少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另外,政府的绩效评估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监督激励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使社会评估难以参与其中发挥作用。综上,法制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绩效评估制度尚未形成。

三、构建回应型政府的路径探索

新媒体时代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遇到的瓶颈制约了政府改革的进程,降低了政府的回应能力,因此,需要探索一种积极回应的政府治理模式。

回应(response),有回答、答应的意思。回应型政府,是一种以公共治理为理念,通过与社会合作共治、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公共需求的政府治理模式,具有有效及时的回应力和稳定可靠、可持续发展的回应机制。[6]

1. 构建回应型政府,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回应型政府建设,首先要确定政府及管理人员承担的职责、职能和义务。尽管服务型政府与回应型政府有所不同,但基本价值理念都是为了提升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两者可互相借鉴互为补充。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更多地体现为对政府服务职能的强调,而回应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却不止如此。回应型政府建设不能简单强调“从以统治为中心向以管理为中心的转变”或“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因为它们不是对立和替代关系。[7]回应型政府职能的定位以社会为取向,更多地从公民的角度去评价它的职能,政府不排除管理职能也不仅限于提供公共服务,更不是全能主义政府的回归。

正如“黑堡宣言”所宣称的:“公共行政者必须负责任地做出回应,这就是说,对合乎宪法和法律的特定的正当要求做出回应。不过,公共行政者对选民选官员或公民的回应是有所不同的,不应是‘地震仪,也不是雇佣的仆人,更不是忠实的仆人,只有这样,它才能在回应这个词中体现最高层次的负责任。”[8]同时,政府职能不可一概而论,基层政府和高层政府的职能各有侧重,不同层级的政府职能应有区别。

2. 构建回应型政府,建立“双边互动”的参与机制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变政府从权力的唯一来源为政府与社会间互动合作和共同治理,政府通过与社会、公民的广泛互动参与回应过程,是建设回应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回应型政府强调以政治互动和公民参与的回应模式的制度设计,实现对公民的回应。从本质上讲,回应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都强调公民参与,不同的是服务型政府主要以政府的视角为出发点分析社会治理,侧重的是政府要对社会和公民的利益负责即政府是被动的承担,而回应型政府更强调政府应主动回应社会,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更多地体现在公共事务领域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治。

托克维尔说:“在民主国家,所有公民是独立并弱小的,他们自己很难做什么事情,也不能强迫其他同伴帮助他们。所以,如果他们不学会自愿地互相帮助,他们都势单力薄!”[9]因此,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机制的建立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组织,还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回应型政府强调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不否认政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部门,着力构建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回应—参与”型公共治理体系。

3. 构建回应型政府,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模式强调行政效率和顾客导向,绩效评估对目标而非结果负责,因此导致政府绩效评估的形式化。而回应型政府不仅强调效率,更强调公民参与,强调政府应及时回应并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要主动而不是被动。可以说,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回应型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基础,而回应型政府的绩效体系是对它的进一步深化。

周志忍指出,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应坚持“结果导向”与“公民导向”相结合的价值取向,让公民对服务绩效评估拥有更多发言权。[10]因此,社会公众参与是政府绩效评估的社会基础。评估指标体系应加大公共服务的内容,引导公民参与,设立多元评估主体,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系统地完善政府部门自身评估、第三部门评估、公众评估这三大绩效评价体系,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质量,增强政府的回应能力。

结 语

服务型政府建设从提出到推进,经历了由热变冷的过程,我国目前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正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困境。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言:“政府和国家的自身改革不仅要满足效率的目标,也得对选民做出回应,即使最发达的民主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11]综上,在新的环境下探索政府与社会合作共治、公民积极参与、政府职能明确的回应型政府建设成为必然。需要指出的是,回应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回应型政府治理模式是服务型政府治理发展的前景,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措施、机制是回应型政府的重要基础,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借鉴。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22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功榕.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权探析.东南传播[J].2012(10).

[2] 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20.

[3] 李玲,黄健荣.论当下公共治理中的网络话语表达[J].探索,2010(4).

[4] 王凯玲,李焕,刘国强.从网络媒介事件的生成探究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J].安徽文学,2011(6).

[5] 彭向刚,朱丽峰.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J].学术研究,2011(11).

[6] 卢坤建.论回应型政府的运行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9(7).

[7] 朱光磊,薛立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六大关键问题[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8] [美]加里·万斯莱.公共行政与治理過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J].段钢,译.中国行政管理,2002(2).

[9] 刘学民.我国回应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与发展[J].河南社科学,2010(9.)

[10] 孙涛.近年来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11(1).

[11]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孙相东,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政府职能服务型职能
职能与功能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探析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政府职能转变的积极尝试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