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后的四十年

2013-04-29 00:44
OV海外文摘 2013年6期
关键词:东欧斯大林苏联

二战后,东欧八国加入了苏联阵营成为冷战的重要阵地,从而终结了这些国家的民主进程。共产主义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成为主导潮流。

其实早在一战之后,东欧就新生了许多独立的主权国家,尝试民主发展的道路,但这条道路毕竟需要大量的时间,可到了30年代,历史的机遇似乎已经耗尽。民族差异、政局腐败以及30年代初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使这些新兴的民主国家不幸早夭。

在二战爆发的最初几年里,纳粹德国几乎占领了全部东欧。于是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内的一批东欧国家联合起来,一致反抗纳粹铁蹄的践踏。其中,共产党在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领导的一支武装力量最为英勇。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红军接手了整个东欧(只有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相对独立)。

在纳粹德国宣布投降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晤,详细商谈了促使德国投降的策略和欧州发展的前景问题。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信誓旦旦地向同盟国保证,在苏联保护下的东欧人民将享受自由投票和选择民主政府的权利。当时由于苏联红军还驻扎在东欧,所以丘吉尔和罗斯福也只能选择相信斯大林的承诺。仅仅过了3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就在斯大林的支持下取得了实权。

“斯大林化”:计划模式

二战使东欧各国遭受到了致命的重创,数百万人在战争中死去,饥荒威胁着幸存者的生命,失业状况和通货膨胀又使社会道德越来越败坏。战前东欧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民主风气因为纳粹和苏联的占领而荡然无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占领苏联向东欧人民勾勒了一幅公正平等、经济富足的社会主义蓝图。在斯大林出谋划策下,东欧各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达成了暂时性的共识,直到他们获得全部政权。

曾与纳粹进行过殊死站斗的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则是通过暴力夺取了政权。到1948年,亲苏势力迅速在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共和国”。东德最初属于苏联的军事占领区,后来也在当地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至此,斯大林最终控制了整个东欧。

斯大林一方面打算将东欧作为拱卫前苏联的国防缓冲地带;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意识形态及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他相信在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下,整个世界终将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已经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体制,斯大林希望它产生链式反应。

斯大林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政府以人民的名义掌控全国的工厂、农田、矿场以及其他全部生产部门,在这种体制下,每年生产的产品总量和种类,物价水平的高低,工人的工资等等均由政府经济计划管理人员一手控制。

苏联模式下的计划经济强调诸如钢铁生产和煤矿开采等重工业领域的发展。而类似汽车、服装和电视等生活消费品由于生产量少,就变得供不应求,进而价格飞涨。此外,尽管政府声称保证每个人的“工作权”,但实际上这只是“苦工低酬”的代名词。

由于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又不重视与之配套的环保产业,污染成了一个重大问题,但东欧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工厂管理者长期处于完成生产定额的压力之下,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经济计划的管理人员对环境污染问题也就一直视而不见。

在东欧大多数国家里,政府接管了原本私有化的农场,随后将它们重组为大型的国有农场或者合作社,农民在这里共享一片土地,共用一套生产设备。尽管有一大批农民曾极力反对这种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但是政府采用征收特别税和剥夺医疗服务的手段迫使前者就范。

1953年斯大林去世,几年后华沙条约组织诞生,这是一个包括了大部分东欧国家的军事同盟。1956年时,匈牙利爆发了“十月事件”,苏联同其他几个华约成员国立刻侵入匈牙利,镇压了这次革命。

匈牙利事件震动了东欧的领导层,他们在国内开始有限地推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发展消费品,缓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矛盾,甚至还允许少量的私有化企业出现。

经济和社会:惰与缺

到1980年,大部分东欧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小幅改善。除了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东欧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一度超过了苏联。其中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东德较好,尽管如此,相比于西方国家,“华约”组织成员国依然是贫穷的。

在东欧,国家公职人员享受着某些特权,比如更好的居住条件和优先购买西方消费品的权力。相比之下,普通民众没有自主选举权,他们有的逃离祖国,有的公开发表不满言论然后被逮捕。但大多数东欧人似乎渐渐习惯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状态。

物资短缺是时常出现的问题。即便在储备颇丰的时候,选择也极为单一。很多情况下,商店里只有一种肥皂、一种冰激凌和一种咖啡。不过大部分家庭已经购置了电视机和洗衣机,极少数家庭可能还有一辆汽车。当然,要购买汽车和其他抢手货,通常需要排上好几年的队。

实际上,排队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购物变成了一项艰苦的考验,妇女们为了购买家庭必需品,必须日复一日去每一家商店排队。

据估计,当时东欧的妇女每天要花2个小时排队,而且天天如此。

在工作场所,几乎所有的人手头上都有做不完的活儿,然而工资却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不过东欧的房租、商品以及服务业也比西方国家的价格低得多。那时人们常打趣说:“国家象征性地付我们工钱,那我们自然就象征性地干呗。”

当时大部分工人都由工会管理,而工会不过是一个专注于辅助工厂管理者按时完成生产份额的组织。很多农民由于不愿放弃土地转而到集体农场里为政府卖命,或干脆选择离开土地,为更好的工作条件进城务工。

在城市里,由政府和集体合作社修建的住宅楼永远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很多时候两三代人不得不挤在一套小公寓里。新婚夫妇为了能分到一套房子要等上很多年。不过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有房可住,最起码流浪汉问题基本不存在。

公共交通算得上是东欧国家的一个亮点,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还四通八达。很多城市里都有地铁、轻轨和公交车网络,人们出行方便,城际间的铁路交通也十分便捷。

此外,东欧各国的政府还出资扶植娱乐产业的发展。运动员和剧院里的工作人员都由国家发放工资,而且电影票价一直很低,所有的人都可以去剧院、影院、戏院、舞厅或体育场观看节目和比赛。

东欧建立了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公共医疗系统。医生、保健所和医院的相关开销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支付,只不过与西欧国家的医疗服务相比,在品质上还有很大差距。东欧政府对儿童保健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比如带薪产假和生育奖金,每月还给婴儿发放津贴并提供便宜的学前教育。

在那时,从小学至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免费的。东欧各国政府都要求适龄儿童在16岁前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在八年级结课后进入高中继续学习,那些志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可以参加统一的招生考试。到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已经基本上消除了文盲现象。

所有的东欧国家都建立起了一套全国性的福利系统,其中包括政府出资的健康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补贴。在大部分国家,男性60周岁时可以退休,而女性的退休年龄还要比男性早几年。

此外,治安犯罪率降到了一个较低的程度。不过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却极其严重。人们争相贿赂政府官员和商店店员,只为能插队买到紧俏的消费品。偷窃紧缺物资也是个相当严峻的问题,许多车主在停车时通常会把雨刷卸下来随身带走,因为雨刷是很抢手的商品,如果被偷了一时间很难买到新的。

当时的东欧,“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不仅仅是个口号,它凌驾于任何形式的个人利益之上。政府对于个人自由施以彻底的管制。对报纸、媒体和教堂则进行批号管理以加强控制。

在东欧各国的法庭上,审判团包括一名专业的法官和两名没有受过专业法律培训的市民“陪审员”。检察官既代表国家和公共利益出庭起诉,也要为案件的被告人辩护。

被告人可能是由于政治或经济问题而被提起诉讼,这种被冠以“挖社会主义墙脚”名义的犯罪甚至还包括不能按时完成生产份额;不管是在苏联还是在东欧各国,他们往往都会通过“慢性审讯”的方式(指政府强迫被告人坦白自己犯罪事实的审讯方式)清除所有不和谐的声音。

此外,所有的东欧国家都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情报组织。来自苏联的“特邀顾问”们在这些情报组织里担任要职,而且他们还有权在东欧各国间穿梭执行任务,并在实施逮捕行动的时候可以先斩后奏。

回归:变革之路

1956年苏联武装干涉了匈牙利“十月事件”,1968年又再次镇压了“布拉格之春”。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东欧人民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不满于缺乏自由的环境,以及苍白的生活质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波兰工人发起了总罢工,随后成立了“团结工会”。这是一场旨在全国范围内争取民主的运动。而在苏联,改革派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后,苏联人民也开始要求实行社会变革了。

20世纪80年代末,式微的苏联再也无力保证东欧各国维持政权,人们也对他们许下的美好诺言失去了信任。 1989年,东欧各国爆发了改革浪潮,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仅仅几个月时间,由斯大林建立,耗费了苏联40多年精力打造的东欧阵营消失殆尽。两年后,苏联自身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东欧民众终于有了再次选择自己前途的权利。他们想要在国内建立起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共存的西方体制。然而变革之路坎坷曲折,他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举行公正的选举、如何应对失业问题、如何调解少数民族和宗教势力的矛盾等等,都是东欧人要继续面对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东欧斯大林苏联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东欧挂车第一品牌 Wielton策马加鞭瞄准更大市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从波兰看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改变了什么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