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高考一直坚持对数学应用题的考查,不仅落实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的新课标理念,还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觉地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中,关心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江苏高考近5年应用题得分情况如下: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江苏高考应用题的命题虽然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注意把握提出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难度,但从考生得分的来看,还不够理想,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下面就近年来的江苏高考应用题进行分析,透视试题特点,挖掘命题规律,希望给我们2013届高三教师和考生有所启迪.
一、几何背景函数化
几何背景函数化是近年来江苏高考应用题的一大特色,一直深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此类问题往往背景相对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俗易懂.本类考题主要考查函数、导数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2011年江苏卷第17题)请你设计一个包装盒,如图所示,ABCD是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硬纸片,切去阴影部分所示的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沿虚线折起,使得ABCD四个点重合于图中的点P,正好形成一个正四棱柱形状的包装盒,E、F在AB上是被切去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两个端点,设AE=FB=xcm,
(1)若广告商要求包装盒侧面积S(cm2)最大,试问x应取何值?
(2)若广告商要求包装盒容积V(cm3)最大,试问x应取何值?并求出此时包装盒的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
分析:本题考查了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定义域、立体几何中简单几何体侧面积与体积公式、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内容,综合性强,覆盖面大.第(1)问利用面积间的关系,确定侧面积S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后,求其最大值;第(2)问先建立函数解析式,确定定义域,由于目标函数是关于x的三次函数,因此利用导数求最大值.
解:(1)S=602-4x2-(60-2x)2=240x-8x2=8x(30-x)(0 (2)V=(2x)222(60-2x)=22x2(30-x)(0 当0 此时,包装盒的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为22(60-2x)2x=12. 例2(2008年江苏卷第17题)如图,某地有三家工厂,分别位于矩形ABCD的两个顶点A、B及CD的中点P处,已知AB=20km,CB=10km,为了处理三家工厂的污水,现要在该矩形ABCD的区域上(含边界),且与A、B等距离的一点O处建造一个污水处理厂,并铺设三条排污管道AO,BO,OP,设排污管道的总长为ykm. (1)按下列要求写出函数关系式: ①设∠BAO=θ(rad),将y表示成θ的函数关系式; ②设OP=x(km),将y表示成x的函数关系式. (2)请你选用(1)中的一个函数关系,确定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使三条排污管道总长度最短. 分析:本题以污水处理为背景,第(1)问先建立两个函数关系式,第(2)问从(1)中选一个关系式进行求函数最值,进行横向探究,既照顾到了考生的实际,也使问题变得比较平缓,充分体现问题背景的公平性. 解:(1)①延长PO交AB于点Q,由条件知PQ垂直平分AB,若∠BAO=θ(rad),则OA=AQcosθ=10cosθ,故OB=10cosθ,又OP=10-10tanθ, 所以y=OA+OB+OP=10cosθ+10cosθ+10-10tanθ,所求函数关系式为y=20-10sinθcosθ+10(0<θ<π4). ②若OP=x(km),则OQ=10-x,所以OA=OB=(10-x)2+102=x2-20x+200 所求函数关系式为y=x+2x2-20x+200(0 (2)选择函数模型①, 评注:近7年(2006-2012)的江苏高考应用题,有5年都是采用几何背景函数化(除09年为商业的满意度问题和07年概率题,无图),此类问题往往依托图形,有时利用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的面积、体积公式建立函数模型(以三次函数为主,如2006年江苏卷第18题及例1),有时借助解直角三角形或初中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内容探寻函数关系式(以三次函数、三角函数为主),结合定义域,运用求导的方法求函数最值(如例2).此类问题背景简单,比较平缓,充分体现问题背景的公平性. 二、测量背景不等式化 测量背景的应用题近年来一直是高考应用题命题的热点,全国其它省份的测量背景的应用题都是以解三角形为主,主要是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侧重考查方程(组)思想,而江苏高考常会以函数思想立意(有时会结合方程思想),而后运用不等式的知识(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为主),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3(2010年江苏卷第17题)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AE的高度H(单位:m),如示意图,垂直放置的标杆BC的高度h=4m,仰角∠ABE=α,∠ADE=β. (1)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α、β的值,tanα=1.24,tanβ=1.20,请据此算出H的值; (2)该小组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认为适当调整标杆到电视塔的距离d(单位:m),使α与β之差较大,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若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为125m,试问d为多少时,α-β最大? 分析:本题是以三角形为模型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是从课本中寻求应用问题的载体,其原型是苏教版数学必修5第11页第3题.本题考查了解斜三角形、两角差的正切及基本不等式的运用.在(1)中利用初中正切函数的定义,结合图形就可以得到关于H的方程;(2)中H为定值,d为变量,关键是将问题转化为求tan(α-β)关于d的目标函数,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但要注意对角的范围进行讨论.
解:(1)HAD=tanβAD=Htanβ,同理:AB=Htanα,BD=htanβ.
AD-AB=DB,故得Htanβ-Htanα=htanβ,解得:H=htanαtanβ-tanα=4×1.241.24-1.20=124.则电视塔的高度H是124m.
(2)由题设知d=AB,得tanα=Hd,tanβ=HAD=hDB=H-hd,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Hd-H-hd1+Hd·H-hd=hdd2+H(H-h)=hd+H(H-h)d
d+H(H-h)d≥2H(H-h),(当且仅当d=H(H-h)=125×121=555时,取等号)
故当d=555时,tan(α-β)最大.因为0<β<α<π2,则0<α-β<π2,所以当d=555时,α-β最大.故所求的d是555m.
例4(2012年江苏卷第17题)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x轴在地平面上,y轴垂直于地平面,单位长度为1千米.某炮位于坐标原点.已知炮弹发射后的轨迹在方程y=kx-120(1+k2)x2(k>0)表示的曲线上,其中k与发射方向有关.炮的射程是指炮弹落地点的横坐标.
(1)求炮的最大射程;
(2)设在第一象限有一飞行物(忽略其大小),其飞行高度为3.2千米,试问它的横坐标a不超过多少时,炮弹可以击中它?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是函数、方程和基本不等式的综合应用.第(1)问求出炮的最大射程即求y=kx-120(1+k2)x2(k>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最大值,建立x关于k的函数关系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x的最大值.第(2)问求炮弹击中目标时的横坐标的最大值,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求解.
解:(1)在y=kx-120(1+k2)x2(k>0)中,令y=0,得kx-120(1+k2)x2=0.由实际意义和题设条件知x>0,k>0.∴x=20k1+k2=201k+k≤202=10,当且仅当k=1时取等号.
∴炮的最大射程是10千米.
(2)∵a>0,∴炮弹可以击中目标等价于存在k>0,使ka-120(1+k2)a2=3.2成立,
即关于k的方程a2k2-20ak+a2+64=0有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