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应珍惜它。然而现实生活中、媒体上关于青少年学生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任意践踏、毁掉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让人感到非常的震惊和痛惜。回想我们儿时,家中兄妹众多,生活贫穷,还要帮助父母干活,看护年幼的弟妹。有些调皮的男孩子经常会因为在学校或社会惹祸而遭到父母的痛打,吓得不敢回家。即使这样,也没有听说哪个孩子要离家出走或自杀。可如今的孩子只因为一点点小事,动辄就拿自杀或离家出走来要挟家人或老师,弄得教师不敢管,家长更溺爱。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呢?笔者想就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积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他们内心里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信任和激励。因此,教师要热爱孩子,要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用情绪感染学生,用语言鼓励学生,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了真诚的理解、信任、鼓励和关注,师生关系就会更加民主、平等、和谐,那么师生之间就更加有利于沟通,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学科教学是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各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元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如,语文学科中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进入故事角色,从小男孩不停捡鱼的行动中,去体会小男孩对小鱼的怜惜,进一步树立学生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同时,教育学生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当别人的生命遇到危险需要帮助时,献出爱心,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人间的大爱;音乐学科中教学《堆雪人》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雪孩子”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童话世界里,雪孩子也是有生命的,它活泼可爱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都很喜欢它。孩子们在为它融化成一汪雪水而深感惋惜难过的同时,也被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感动了。就这样,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又让学生接受了一次关爱、珍惜他人生命的教育。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聆听作者心声,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挖掘居里夫人“美丽”的内涵,品词析句,感悟居里夫人的形象。在交流、讨论、质疑中,去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坚定,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从而上升为学生对居里夫人的无限敬仰之情,理解了人生命存在的意义,这种美丽岂止百年、千年、万年,而是永恒,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四、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年都有数量可观的书面作文或是小练笔,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环节进行生命教育。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亲对儿子生命的决不放弃。面对死亡的威胁,对自己和同伴生命的不放弃,表现了7岁的阿曼达对生命的热爱,对求生的渴望。这样感人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30多个小时,对在废墟下7岁的阿曼达来说是何等的漫长呀,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试着写写阿曼达的内心感受。在小练笔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人在亲人、朋友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也懂得了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五、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空间,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生命教育的典型材料。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引导学生学习保尔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执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境界。
总之,我们要用我们的生命去影响学生的生命。善待每一个生命,关注每一个生命,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作者简介:龚宪芝,吉林省临江市花山中心学校副校长,小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