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女性文学蓬勃的发展起来,大批女性文学作品涌现,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最早触及和质疑两性关系中非爱情因素的合理性。在这一阶段,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性别超越的渴望是强烈的。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文学形象;建构;两性关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坛独领风骚。女性文学的文本风貌可用一个公式来表述,那就是社会生活化——生活个人化——个人心灵化。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走过了一条争取被男权文化接纳、建构女性联盟、解构男权文化的心灵之路。女性文学的主流对男权文化堤坝产生着强大的冲击力,也对女性自我解放产生着不可缺少的提升作用。
一、从隐形到显性的转变
经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生存的“无字”历史和“他者”地位;经过了有鲜明政治特色“十七年”文学中“异化”的女性形象,到了中国七八十年代,女性作家们通过对女性性别的自认与思考,积极建构“自我意识”,自觉地把“女人”和“人”结合起来。女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一时期张洁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旗手”的地位一再被人提及。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爱》到80年代的《方舟》、《祖母绿》、《红蘑菇》、《波希米亚花瓶》、《她吸的是带薄荷味的烟》,张洁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女性经验、关注女性问题的文本,她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一个高度。70年代末,《爱,是不能忘记的》女性意识的苏醒体现在女性对爱情的自觉追求上。潜在的包含了“寻找男子汉”的主题,体现了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性别审美意向。到了80年代以后,张洁审视男性的眼光发生了变化。《方舟》中的三个女性生活在她们自己的“寡妇俱乐部”,显示了其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祖母绿》中的左葳更是薄情寡义、懦弱无能,他为了明哲保身不惜抛弃相恋多年的曾令儿,任她和儿子在偏僻的村庄饱受折磨。这个软弱的男人完全在女人的痴心护驾之下完成了一生。。《她吸的是带薄荷味的烟》中的男主人公,为获得名利,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却未得逞,最终败在女人脚下。张洁的作品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洗礼之后,已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从最初对男性的赞美与崇拜到后期对男性中心社会的抨击与鞭挞,确立自我和正视欲望,开拓了新的写作空间,表现了丰富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思想。但是强大男权背景下,女作家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她们的反抗中隐约常常伴有恐惧和困惑。有时会过分强调女性意识,在维护女性的自尊方面显得过于桀骜,漠视了两性和谐。在步履维艰的确立自我、追问人性的过程中,凸显着女性的心理迷茫——我们是谁?我们应当如何确立自己的尊严?但是,可以看到自80年代后期,女性文学转向对女人自身探寻,开始向女人本体世界迈进。
二、性别超越的渴望与自我意识的不彻底
一个公式可以体现出七、八十年代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转变过程:人——女人——个人。女性看待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与男性完全达成一致。20世纪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就是女性基于人的觉醒,要为自己获得话语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完成女人从完全依附与男性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作为女人而独立存在。而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中体现出的女性的独立精神和反抗意识并不仅仅局限与政治的诉求,和渴望公正的性别制度乃至社会制度的寻求上,而且表现在由女性从他者、次性的身份转变为人的主体性的需求上,完成在女人由依附性到独立性这一艰难蜕变。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性别的视角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女性和女性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是女性文学中一个复杂的和棘手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应回避的问题。《方舟》中的女主人公们不仅自尊、自爱,而且擅于拼搏,试图用自己的努力换取社会的认可,不再依附男人。虽然她们经历了诸多磨难,但是她们的奋斗精神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值得肯定。
80年代的女性文学作品,女性作家不断的对自我认识、自我价值进行探寻,形成日渐清晰的“人——女人——个人”的转变。但是却回避了由“人”的主体叙述到女性“自我觉醒”的理论思考。由于理论上缺少“女性”作为“人”的必要设计,在现实观念上就有可能导致与男性世界的绝对对立。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她们的反抗常常显得软弱无力。她们不仅有来自男性的压迫,同时也有来自女性自身的障碍。女性的自我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女性的欲望是缺失的。王安忆小说《弟兄们》中的三个女性所建立的小世界似乎是完整的,但是仔细辨别他们之间的称谓——“老大”、“老二”、“弟兄们”,仍然近乎一种男性身份的假象。换句话说,这个似乎是纯女性的世界根本没有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语言。女人也模拟男权话语自我解读和自我书写。从这种主体性叙述的性别盲点,使女性问题在80年代经常处于一个被期待的位置,以至不断引发实际上是重临起点的话题。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们在追求女性独立意识和思想上做出了可喜的探索和思考,然而不得不说,她们的这种抗争还隐约透着困惑和不安,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还没有在一种自觉的性别意识上建构自己作为女性的独特方式与角度,独立的女性意识在夹缝中艰难的生存。
新中国的成立,让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权利发生了根本改变。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有了较好的土壤,从五、六十年代带有浓重政治色彩,“雄化”了的女性形象,女性特征的丧失。到七、八十年代女性情感、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显现,彰显着爱的权利和爱的情感。再到九十年代后备受争议的“身体写作”。女性文学在不断的探索着,其中不乏艰辛、困惑、迷茫。但女性作家们,敢于突破男权文化的藩篱,与男人展开对视,不得不说,是当代女性文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趋势[J].上海文论,1992(1).
[2]许总.也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女性观[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3]王绯.世纪之交的女性小说[J].小说评论,1996(5).
[4][加]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译林出版社,2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