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梅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主渠道还要靠学生自己去开掘,从学海里自由汲取,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在教学中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一、用实验导入新课
每节课的课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教学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利用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常见的生活现象诱发思维、活跃情绪;还可以通过讲述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能够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指导学生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认真进行思考和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广泛的讨论,看能否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就使学生主动地进入了知识获取的过程。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相辅相成了。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問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对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从平时开始培养学生的“物理头脑”。教师指导学生看一道物理题,首先要意识到用力、光、热、电、原子物理五块中哪个知识点求解,其次,挖掘出已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再次,根据所学知识架好已、未知间的桥梁,最后列式求解。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