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荣
一、学优生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农家孩子要改变自已的命运,改变自已的生活环境,只能从读书升学这条路上去争取,上重点高中,进军重点大学,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他们的最大的理想和愿望。因此,他们学习非常刻苦,一天的时间除了休息、吃饭、学习,还是学习。他们把教科书内容翻来覆去地学,段、期考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回报。从中得到老师的偏爱,成了同学中的榜样,家长中的掌上明珠。他们非常看重成绩和分数,将分数、名次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要学习好,成绩优,其他都无关紧要。其实,他们的掌握的知识面很窄,只偏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他知识的积累。有的学优生为了保持学习成绩排于前列,放弃了自已的兴趣爱好,很少参加校内各项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和能力没有得到张杨和展示,埋没了自已个性的天赋。导致了许多学优生考上了重点高中,再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有满脑子的知识,但却无一技之长,到处找应聘单位而被拒之门外;有的虽走上了工作岗位,也难以大有作为。因为他们只重视知识的吸取而不重视知识运用,成为真正的高分低能人。
(二)情感问题。山区农村的初中生,从小在家领略地道的本土文化,见识不广而且胆小,见人羞羞答答、性格内向,孤独,易怒,逆反,嫉妒心强。
1)学优生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不自觉地害怕学习成绩被别人赶上或超越。为维持学习中的优势地位,常自我加压,增大学习强度和难度,常处于紧张状态,甚至连逛街、吃饭也都是匆匆忙忙的。有事总埋在心里,一声不哼,不外露,不求助。也很少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既想与同学交往,但又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既想尽情地放松自己,却又担心会影响学习,他们虽然会做复杂的计算题、证明题,综合实践题,但却无法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无法融洽和谐地与人相处。嫉妒心较严重,缺乏友好竞争的心态。容易产生惟我独尊的思想,缺乏双赢的理念和心态。一旦学习成绩被他人超越,则耿耿于怀,心理不平衡,甚至对同学产生嫉妒心理,乃至产生悲观的情绪。
2)“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对部分农村学优生的真实写照。紧张的学习使学优生无暇顾及外面世界的精彩。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学生热火朝天在操场上进行课外活动,有的打球,有的唱歌,有的跳舞,但学优生对此置若罔闻,继续埋头在教室里做题;周末,很多同学到校外踏青,他们还在遨游书海。当集体受到表扬获得奖励时,班级同学欢呼雀跃,而他们却充耳不闻;当集体受到批评,大家群情激奋时,他们却无动于衷。他们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姿态,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与集体的鱼水关系。
(三)意志问题。学优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进取心,对学习的兴趣较浓,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为了获得更多的赞誉和认可,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上课能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科老师都另眼相看,较少受到批评,同学也羡慕不已,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傲的性格,自尊心强。由于父母、老师的过度保护,缺乏生活的独立性,缺少挫折或失败的体验,他们情感脆弱,心理承受力差,难经挫折;另一方面,学优生通常赢得起输不起,偶遇失误或老师的批评便容易一蹶不振,郁郁寡欢,而变得苦恼自卑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产生失落心理。
二、学优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正确引导,培养学优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名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还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由此看来,一个人能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抵制不良的学习习惯,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其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学階段,各学科的学习内容、深度远远超过了小学,记忆性的内容相对减少,思维性的内容相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了,再加上升学的压力、父母的期盼、就业的困难的现实,因而学习过程中,他们心中只想争第一,上了重点高中,上了重点大学才有出路。因此,他们只重知识而轻了个性能力的养成。现在的教科书也注重了阅读与思考、实践探究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地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和鼓励学优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让他们担当班干职务或委以重任,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的特长能尽情的发挥和展示,在愉快的生活中轻松的吸纳知识与技艺。
(二)扩大学优生的生活圈,培养他们的健康的人格
1.树立竞争意识,克服好胜心理
面对学优生的好胜心理,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并采取合理地冷处理,让其降温,不能一棍打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正确地认识自已,清醒地看到自已的成绩和不足,化嫉妒为前进的动力。认识到低姿态才能学到真东西,树立竞争意识,从思想上铲除唯人独尊的心理,真正经得起考验和锻炼。
2.树立集体观念,建立人际关系
集体活动是提高交往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的同学,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挫折,在活动中不断磨练自已。因此,教师鼓励学优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社会课堂中去学习,给他们多创设活动情景,让他们进行探索、开拓、创新,培养学优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优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