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废墟上人的拯救

2013-04-29 06:53:34陈俊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生存灵魂

摘 要:《坼裂》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林絮和卿爽男女两个人的视角为文本叙事视角,深入地震灾区,记录地震下庸常的人类生活,表现现代人灵魂生存的坼裂状态,寻求一种哲学的思辨,从而引起了人们深沉的反思。

关键词:灵魂 生存 坼裂

一场突如其来、撕天裂地的汶川大地震,不仅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灾区人们的心灵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创伤。已经有很多作品以悲怆难抑的情怀、气血含泪的笔墨,来描写和反映这场空前的浩劫,对众志成城的抗震斗争给予倾情的颂扬和精神的安抚。作为一名曾经参与抗震救灾、目睹过这场巨大灾难的作家,歌兑在大地震之后经过两年的深沉思索和精心创作,于2011年1月推出了《坼裂》这部震撼人心的长篇小说,以自己的方式对汶川地震进行富有意味的观照和富有哲理色彩的思考与祭奠,读来使人因进入关于地震人生的新的解读和认知层面而回味不已。

一、男女双性视角下人类生存哲学的象征

每部小说,用心的作者在文本叙事之前都会深入思考小说的叙事视角,不同的文本叙事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比如第一人称叙事会因为叙事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而拉近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则会因为叙述的接受者同时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而使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反常的阅读经验。而《坼裂》这部小说,作者以身为军队医务人员的林絮和卿爽两个男女主人公的视角展开文本叙述,两个主人公分头行动,他们的行动和情感经历在各自不同的时空中被表现出来,形成两条并行不悖又交替推进的线索。作者采取这样的视角只是进行单纯叙事,还是另有目的?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打开小说,读者会发现书中有大量关于性的描写:手术室里医生们关于性的讨论,林絮头脑中时不时冒出的关于性的各种怪诞离奇的遐想,林絮努力寻找卿爽仿佛只是为了实现未完成的一次性爱之旅,林絮与俏妹儿护士长在十八层手术大楼里的一次性的碰撞等等。作品中这些关于性的描写难道只是作者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不得不做的品格自降,还是另有目的?作者歌兑在谈到创作这部小说的用意时曾表示,《坼裂》不以谋求大众读者完全喜爱为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地震背景,引起人们的反思和哲学的思考,实现一次人类心灵的探索。由此看来,歌兑在作品中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性爱应有其更深层次的用意。小说第一章“引子:欢爱的刺”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食色,性也”的现代阐释:“生命的维持和生命的繁衍,是人的本性”,“它说的根本不是食色,而是生死”{1}。性,代表生命,代表生死,它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连。由此也便可理解作者为什么选取林絮和卿爽这样一男一女两个不同的性别视角来展开文本叙述了。性之于人类也即男人和女人,人类社会中只存在着两种性别,即男性和女性,林絮和卿爽,一男一女,分别代表了人类社会中的男女两种性别的人,正如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一样,是“人”的代表。因此,作者在小说中使用林絮和卿爽男女双性视角展开文本叙述的目的也就明了,即用林絮和卿爽两个人一男一女代表人类,然后再用这样一个以小见大的视角,通过林絮和卿爽两个人的寻找与结合来象征人类生存的哲学。

那么在林絮和卿爽这两个象征人物的折射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如何,作者的答案是——坼裂。小说的扉页有这么一句话:坼,是指大地由整而分;或泥土由板而裂;或种子破壳发芽,而人心深处,也藏着这一坼。重庆某军医院的骨科医生林絮医术精湛,年轻有为,却玩世不恭,一向被称为花花公子,他的女同事麻醉师卿爽,美丽优雅,却过着有夫无性,孤独寂寞的婚姻生活。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自我时,像大多数的现代人一样,他们也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虚拟世界,并且无意间,网名“人生如戏”的林絮和网名“傩舞”的卿爽组成了虚拟的网络婚家庭,还收养了一个名叫“透明宝宝”的网络弃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现实中的彼此,正当他们为感情的朦胧与迷离而困惑与烦恼不已之时,一场大地震发生了,而这场大地震破坏了他们当晚的约会。为了完成这次约会,于是身在德阳天府医院“走穴”的林絮和身赴地震中心救灾的卿爽,开始了一段彼此寻找的艰难旅程。这样带有现代病精神裂痕的两个人,深入地震灾区,进入相对纯粹和原始的地方,在施救的同时发现自己心灵的伤痕很重,他们的情感关系也在一次次错过中扑朔迷离。他们感情关系的捉摸不定具有鲜明的现代心理特征,想要爱,却因现实和世俗的压力不敢爱,以至现实中的爱情在两个人的不断迟疑中模糊不清,反而没有虚拟网络中的爱情真实,而养育在网络世界的“透明宝宝”,显示出人物当下情感似真似幻的某种虚拟性状态,以及网络对人物情感强有力的吸引和分化,他们这种内里的矛盾和分化状态,是现代人坼裂灵魂的代表。地震这一突发事件本可以加速其演化的进程,但相反,其情感依然沿着某种非理性的轨迹向前运行。出国两年未归的卿爽的丈夫迟龙翔突降临震灾区现场,使人物情感和故事情结呈现出更多周折和波澜,也使两人的情感关系出现更大的疑问和悬念。在最后时刻,林絮和卿爽在灾区暗夜河道上形体的互助和挣扎,心灵的呼唤与应答,是那样深切动人。然而最终卿爽却眼睁睁看着爱人林絮随波而去无法施救,使两个人的爱情在伤感和悲情中走向无言的结局。带着裂痕的两颗心灵,本以为可以借突发的地震完成一次心灵探索,但最终这种裂痕不但没有痊愈,反而又增添了新的伤痕,现代社会中的他们一直生活在“坼裂”之中。至此,作者初步完成了其以地震为大背景,以林絮和卿爽两个人的小视角,深入现代人的灵魂深处,表现他们灵魂内的不完整、坼裂的状态的哲学探索。

二、地震废墟上“坼裂灵魂”的拯救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人民都在面临着一场思想观念的变革,各种价值观的不断上演,让人眼花缭乱,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得现代人渐渐丧失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灵魂的空虚和无所依靠似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作者以林絮和卿爽两个人灵魂和感情的坼裂象征人类生存状态的坼裂,在这样一个大的哲学背景下,《坼裂》还主要通过大地震这一极端状况,将我们日常生活所隐藏的种种怪诞之处展露无疑,揭示出大地震中被撕开的人心、人性,让我们直接面对赤裸裸的真相。

通读小说,读者会发现小说中除了关于性的描写比较多以外,再就是关于“裂纹”的描写,书中一再强调这些裂纹的存在,甚至连小说的封面设计也用了裂纹。读者跟随林絮和卿爽的视角进入地震,深入地震灾区,山河破碎,沟壑横肆,到处是大地撕裂的伤口,满目疮痍,这是地震留给大地的伤口。还有就是身体的裂纹,地震了,德阳天府医院的女雕塑从胸部裂开一道缝;卿爽原本洁白无瑕的身体在救灾中变得伤痕累累;护士长的胸部是假的,并且是因为误诊造成的,这可以理解成更隐形的裂痕。与这些直接的可以看到的裂痕相比,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大地震中人们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裂痕。一对刚完婚的新人,回去的路上惨遭地震,被埋乱石之下。新郎新娘死后却因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有钱人家的新娘被家人簇拥着用车子拉了回去,而无钱无势的新郎却只能由父亲独自背回家,就连他们母亲的哭声都有分别,有钱有地位的新娘的母亲嚎啕大哭,大声呼喊,没钱没地位的新郎的母亲,哀伤尴尬,伴着呼吸低低的“嘤嘤”哑哭。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通过卿爽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人对感情的拥有权是多么脆弱,你的,未必就真的是你的。”人们固执的想法和铁的秩序无情地将这对恩爱

夫妻拆散,即使是死,也是分阶级、有差别的死,不管遇到多么极端的情况,人们还是不会忘记世俗;爱情,本是两个恋人的事情,是无阶级的,当世俗的观念掺入以后,就开始变得让人怀疑它曾经很美。上纲上线的阶级和身份地位的差别,将原本的美好生生分开,就像王母娘娘的银簪一样,在他们之间划开一条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也在我们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将我们的灵魂坼裂。还有书中那个年轻的“鬼眼睛”,他曾高举两手抵住房梁,让老婆孩子从瓦砾中钻出来,此后他一直很快乐,唱着山歌,最起码从表面看来是这样,但突然上吊自杀了。原来,地震时他和寡妇情人在一起,情人临死前也许还救了他一把,他活着出来后又救出了家人。老婆是知道他和寡妇的关系的,想到以后政府按户补助救济金和住房,为了多得到一份赈灾救助,便让他和自己补办一份假离婚证明,再和死去的“寡妇”去补办结婚手续。他去办了,然后自己结束了生命,找寡妇去了,生的尊严在现实利益的追逐面前遭到无情的蹂躏。是“地震让人变得诡异了”,还是人性太过脆弱、太过丑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在现代这个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渐渐被人们淡忘,功利化的社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无情。灵魂带有裂痕的我们,趋于脆弱,就像带有细纹的瓷瓶一样,表面很好,但早已经不起打击,一碰即碎。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一方面是带有心理上的现代病的救赎者,另一方面又是无数灾民赖以求生的救赎者。他们和灾难是互存互生关系。于是,才让人们剥离灾难反思人性庸常的一面:即便没有现代性,你也一样是“坼裂”;即使没有地震,你的生活中也充斥着“坼裂”。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情人的走向与结局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坼裂的现象,因此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既有卑劣渺小,也有伟大崇高,既有生活的荒谬与怪诞,也有生活的逻辑与秩序,这无疑是对人的本质的和本性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某种现实的有力针砭。因此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主旨其实远远超出了地震,对人的心灵、灵魂的关注是其关键所在。小说希望通过这种描写,引起人们的反思,地震过后,倒塌的建筑可以重建,堵塞的河流可以疏通,但废墟上坼裂的灵魂还在飘摇、游荡,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地震废墟上给坼裂的灵魂实施一场无形的手术,这种对人的灵魂的深切关怀与救赎,也正是这本书对于人的最深刻的关注。这种对大地震之后人情物态的描摹,对灾后人心纤毫毕现的描绘,显示出作者观察的精细入微、思想的深邃与独到、行文的犀利与泼辣。当然作者对人及人性并未止于批判,而是以冷静的温情来描写在特定情境之下人的精神的救赎、黏合与修复,从而使批判本身拥有更强的力量。

{1} 歌兑:《坼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3页。文中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 《坼裂》歌兑[J].长篇小说选刊,2011(4).

[2]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汪守德.歌兑长篇小说《坼裂》寻求对地震题材的文学超越[J].文艺报,2011-2-21.

[5] 马娜.直面现实的文学意义——读《坼裂》[J].文艺报,2011-10-12.

[6] 歌兑.“坼裂”,为梦想一赌[J].文艺报,2011-2-23.

[7] 支宇.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灾难艺术——论中国当代灾难文艺的意义深度和美学品格[J].社会科学研究,2011(2).

[8] 李存.文学中的生命歌者——论汶川地震文学的应激样式与叙事主题[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2).

作 者:陈俊萍,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小说。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生存灵魂
长相年轻,是因为灵魂不老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0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数字化时代从自动化新闻现象透视人的生存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45:40
在劳动中获得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48:41
生存?爱情?女人们的思考
灵魂树 等
困境中的生存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31:25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