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使新课程真实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亦是如此。
一、调动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主导,是为了达到“不教”也能学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和谐地,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动脑“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2.开口“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时,联系党的十五大的精神,结合顺德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讨论和领会“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的理论含义;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动手“多做”。笔者通过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们能自觉做到课前自己预习,课堂互相督促笔记,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适当练习。笔者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的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是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其结果必然是教大于学。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法,而问题则是探究的根源,没有问题也就无从探究,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以至于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经常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擅于处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充分的备好教材,还要经常性的自觉学习,使自己不断掌握新的知识。
四、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我们现有许多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即新课改公开课具备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尽管专家们点评时也大加赞赏。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鉴于此,对于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双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
五、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政治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为了避免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产生枯燥感,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
1.语言表达的幽默化。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如讲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时,选用恩格斯的名言:“假如牛能绘画的话,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理论分析简明化。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应该多使用有趣的例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使得理论观点的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扼要。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哲理。像“守株待兔”有力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弊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包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物以稀为贵”反映了价格与价值、供求的关系等。通过这些例证名言的分析,能使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有关政治理论。
六、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们注重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合作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例如:有的老师要求在几分钟内分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学生七嘴八舌的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做的音、色具美,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了新鲜感,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这样的做法,课堂的确会变得热闹非凡,表面上看学生的积极性是调动起来了,而实际上一堂课下来,学生所学知识甚微,其结果重视了教学手段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使教学目标不能够按时完成。
哪些教学手段是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教学手段呢,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应由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综上所述:只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组织教学,我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