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宁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观正发生着重要的转向,而这必然会对课堂教学活动提出新的要求。能否深入理解新的教材观,并在此基础上变革教学实践,既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发展,又决定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与否。
【关键词】生本化;活动化;心灵化
新的语文教材观要想在实践中落实,首先需要正确解读,然后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对教材进行“生本化”处理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的教材”而非“学的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立足于教师的“如何教”而非学生的“如何学”,学生的兴趣、思维水平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呈现出封闭性、强制性和接受性的特点,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新教材观立足于学生本位,强调教材的“范例性”,突出教材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功能,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和价值追求,对教材进行“生本化”处理。
1.教材处理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只有学生形成了关于教材的兴趣,这种“范例”作用才能发生。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妨利用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资源,以美激趣,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指导、引导想象等策略,促使学生感受发现教材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和语言美,从而形成真正的语文学习兴趣。
2.教材处理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语文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一对范畴,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的活动与动作,才发展了思维,进而产生了语言。而另一方面,人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语言文字交织的文化世界,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本来就是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情感活动、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对教材作生活化的处理,使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3.教材处理要关注预设与生成。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观坚持学生本位取向,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学过程也因此难以被完全预设,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具有预设与生成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教材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有限性与兼容性的统一、规定性与丰富性的统一、独立性与互动性的统一。就教材呈现方式而言,它是确定的,但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取舍、扩充等创造性的处理,这是其不确定性的一面。就教材的内容而言,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当教材内容与生活、社会等产生联系时,它又具有兼容性的特点。如《荷塘月色》一文,当教师把生活中的月色、文学作品中的月色引入课堂时,其内容便是无限扩展的。所谓的规定性与丰富性统一,是就教材内容的解读而言的。
二、对教材进行“活动化”处理
1.重视学生的审美活动。如何使学生立足于教材开展审美活动呢?这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体会教材中的“美”点,发现并认识语文教材中这种美的存在,这是基于语文教材的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其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学生为主体的审美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对教师的活动导入提出了要求,教师能否通过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形成审美情感,是决定审美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2.重视学生的言语活动。我国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现象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片面强调语言,而忽视言语。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一篇文章说了什么,而且更应该关注其言说的方式。立足于文章的言说形式,领会文章说了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语文言语活动的旨趣。所以,能否从言语形式中找到切入口,亦即抓住表意的关键词句,对言语活动的开展极具意义。于漪老师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她“紧紧扣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深入剖析‘站着喝酒与‘穿长衫两短语之间的矛盾,在让学生为孔乙己悲剧命运唏嘘的同时,又深得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3.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新教材观的影响下,语文教材突出强调了探究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单独设置了梳理探究板块。梳理探究板块必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探究,但是阅读教学中,也应该重视探究对于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于漪老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便是从有疑处的设置问题:“主要人物是菲力普夫妇,为何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呢?于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探究,明白了于勒对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是抓住了这种看似矛盾处设置问题情境,成功地实现了教材的“探究活动化”,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以成长。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着力于学生的“最新发展区”,因为如果问题过难,容是使学生心生畏惧,探究难以进行;如果问题过易,又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三、实现教材的“心灵化”建构
对语文教材进行“生本化”与“活动化”的处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离开了语文素养这一重要载体,学生全面发展便无从谈起,只有让语文素养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学生的发展,正是以语文素养为载体,通过对教材的“心灵化”建构实现的。学生对教材的“心灵化”建构,不能脱离语文教育特点。必须植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即要强调课堂内外的语言训练,练口、练耳、练眼、练手,通过课堂训练学生理解、欣赏、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以运用发展,自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即是重视语文知识对于学生思想和精神发展的力量。人和动物虽然生活于同一个物理世界,但人作为“符号的存在”,却通过语言等各种“符号”创造出了“理想的世界”,亦即文化的世界。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的语文世界,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学生的思想与精神不断得到发展,并指向心灵的解放。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语文教材的文化性解读。引导学生通过感受、鉴赏、思考与领悟,自觉关注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不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