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一、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这给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敲响了警钟。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化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积极的实行低碳经济,努力提高能源得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本文就中国实行低炭经济的必要性与现状、及前景等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自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低碳经济就开始以较快的步伐向世界各国迈进。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并积极倡导推进低碳经济和发展大力促进电力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迅速占领了低碳产业技术的制高点。美国也积极研究低碳技术,并提出先进能源计划,在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研发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持续升级智能系统以替代人工。日本利用限制措施与提供补助金两种手段,努力推进能源和环境技术的发展,日本还注重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同时加拿大在全球率先开始征收低碳税。而对全球各国的积极行动,中国就自身现状,积极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并提出要坚定不移的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二、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认识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有学者指出: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低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自然保护双赢的一种形态。因此,低碳经济摒弃了以往发达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以技术作支撑,低碳高效为原则的绿色发展经济形势
(二)低碳经济蕴含的外部效应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某种经济活动恰好其他人的行为或者其他与之类似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能源行业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能源的生产及利用整个能源体系及环境系统所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其中正面的积极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称为负外部性,低碳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效率、高效益对环境起到了相应的保护作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起到了环境节能的重要作用。这种正面的影响证明低碳经济对环境能源具有正外部效应。
三、中国推行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一)气候变化的负影响
1、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由此引起的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损害了滨海的生物资源,是的海岸线附近生态系统紊乱,海岸线附近的生物物种种类减少。
气候变化使得我国森林植被的分布由南向北推进,山地森林由下向上推进,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程度加剧,农业的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内陆湖泊加速味素,一系列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生物物种面临锐减的危险。
2、对水资源的影响。
据调查,近20年来中国北方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总量减少12%,南方河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降水反常,加之高温的作用,是的区域性缺水的现象严重。各流域的平均蒸发增大,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干旱灾害更加严重,这种变化引发恶劣极端的天气,加剧了水资源的不稳定性,扩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此外,气候变化使得我国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加剧了我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来健康。气候变化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自然灾害的频发加剧了流行病的传播而且气候条件变化对环境的破坏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危害人类健康。有研究预测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条件下,中国的鼠疫源地面积将增大40%左右。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生物物种锐减、水资源紧张、人类健康指数下降等负面影响,因此,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势在必行。
(二)我国能源资源形势严峻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比较低。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可知,我国煤炭资源拥有量为10345吨,位于世界第三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因此人均拥有量较低,人均的煤炭和水力资源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5,耕地资源不足仅为世界水平的30%。从人均来看,我国的各种能源资源都显得相对不足,因此,提高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对于我国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永续利用具有深远意义。
2、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在我国煤炭资源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地质开采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的煤炭可采储量需要井工开采,仅有少量可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其开采需要较高的技术投入,水力资源大部分位于西部高山深谷地带,开采和利用的难度大成本高。由此可见,我国的能源资源开发具有较差的经济性。
3、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钢铁、冶炼行业的能源是西方发展国家的2倍,风能、水力利用仅为国际水平的85%。正是由于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所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一)观念及政策体制上的突破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强调多方协调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已初露保护气候的倪端。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力为代价。”可见,对环境的重视已提上日程,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和持续性的源泉。2007年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依赖,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了构建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高度。
相关政策的出台是建立在以上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2007年6月,中国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全球变暖的国家方案。而后,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研发新技术、推进碳汇技术等方面不断努力。2008年,我国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以此纲领性文件向世界宣布中国之行行动,由此,我国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建设以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
在法律层面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修订了宪法,提出对环境保护的明确规定;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法治阶段。《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等法律的出台,健全可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同时也为低碳经济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节能减排的行动
1、节能行动的开展。我国重点发展节能产品,淘汰高能耗产业。在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下,我国积极推广节能灯、节能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并进行了全民行动,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在公共部门率先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对购买节能产品和配套设施给予补助。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据统计,2008年一年我国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300万吨、炼钢产能600万吨、炼铁产能1400万吨。
2、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积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不断探索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从产业到企业再到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体系。同时,不断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的再制造。通过中央预算的投资安排,我国回收利用了废旧金属、林木,这起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国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使用低碳能源,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风电能源的规模连续增长,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太阳能发电逐步推广,沼气及生物燃料产能稳步上升。到目前为至,我国是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我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程,不断探索与提高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利用各个产业的技术创新不断适应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量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
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展望
(一)“政府”、“市场”双管齐下,促进低碳经济自由有序发展
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安排,仅仅依靠企业或市场无法推进有效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了防止市场失灵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需充分发挥政府的管制作用。在自由经济的体制下,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有序发展。
(二)开发绿色低碳产业,提高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1、新技术的研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正在拉大。因此中国经济要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就必须提高自主研发的技术水平,在重点领域率先开发利用高效清洁的新能源,不断促进各领域推广、研发低排放的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让科技进步充分发挥作用。
2、低碳产业链发展。在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注重产业链的前后向延伸,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低碳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向低碳生态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