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拍卖行抢了画廊的生意吗?

2013-04-29 00:44季涛
投资客 2013年6期
关键词:苏富比画廊买家

季涛

近期,许多人都在讨论画廊为什么做不好的问题。有人把这归结为拍卖行抢了画廊的生意。然而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有两个现象不能忽视,一是画廊数量少、经营不到位,二是画家数量多、又急于求成,因此常把自己的作品直接送到拍卖行拍卖而不是交给画廊。事实上它们也是画廊难做的重要原因。

2012年底,我在主持一个年终论坛时曾向几位台上嘉宾——也是画廊经营者——问过类似的问题。他们认为:目前多数画廊不知道如何包装推广艺术家,这造成画廊一级市场的推广效果不好;另外海关增税对于经营进口作品的当代艺术画廊和外资画廊影响也很大。

从历史上来看,上世纪90年代艺术品拍卖行渐成市场规模时,画廊等艺术品门店还没有形成气候。画廊的小规模、小资本的投入,比起一场成百上千件拍品的拍卖会来说,是很难拿到话语权的。另一方面,当今市场场上拍卖的主流绘画艺术品,基本上都是近现代及之前的文物艺术品,那时画家的作品大多没有经历过画廊包装的过程。这样,各个朝代及近现代的名人字画都散失在收藏家和百姓手里,藏家就会把这些没有画廊推广包装经历的作品直接送拍卖行变现。人们需要买画时也养成了直接去拍卖行竞拍的习惯。因此那些仅仅代理市场价位不高的当代在世艺术家作品的画廊自然被会被市场所边缘化。

此外,公开拍卖那种事先不知成交结果的神秘感,也比画廊更能够吸引大众和新闻媒体的眼球。相比之下,画廊就显得身单力薄,影响力不够。

从与艺术家合作的角度来分析,则画廊难以做好的主要内因在于,这些年来,画廊无法控制艺术家在合同外卖画,艺术家也无法了解画廊销售的真实情况。因此,合作容易夭折;而拍卖行与艺术家之间则属于短期合作,一事一结,简单方便。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买家的收藏成本——在画廊买画,肯定要讨价还价,但不懂行是要吃大亏的;而在拍卖行竞买,则是从起拍价往上争,买家不懂也可以参与,同时还能够了解到现场其他人对拍卖品的需求状况。

拍卖行强势的原因也许还在于:目前国内依旧处于艺术品收藏的初级阶段。因此,拍卖场上的买家们不是用艺术水准的高低来衡量艺术家及其作品,而是很容易地用画价的多少来纵向或横向地进行比较和衡量。不懂绘画作品的人也会把艺术家的知名度、官职、师从等作为衡量艺术品好坏的主要依据。

画廊经营不善有其社会的背景原因,正如北京市画廊协会主席程昕东所说的:“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对文化艺术的态度,文化艺术没有在应有的地位。关键是我们如何培养社会建构一个合理的消费系统,包括国家如何培育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甚至国家应该带头来消费文化艺术产品。”

拍卖行经常会去画廊谈合作,但拍卖行常常觉得画廊的作品不对路。这不能怪拍卖行,拍卖行只是一场一场分期运作,他们没有培育某个画家市场的义务。另外,画廊送拍价格有时过高也是拍卖行无法承受的,如此画廊就失去了竞争力。

最近常有人提起“私人洽购”的概念,中国的《拍卖法》目前对国内拍卖企业私下交易有着一些限制。有人认为苏富比、佳士得涨佣金都是为了鼓励“私人洽购”业务的开展,这种观点被苏富比亚洲总裁程寿康予以了否定。拍卖比一对一的私下交易有着许多先天优势。画廊都如此不好做,拍卖行怎么会舍近求远地去步画廊的后尘?以为拍卖行抢了画廊饭碗的观点,未免有点近于口无遮拦。

猜你喜欢
苏富比画廊买家
买家秀和卖家秀
Q6 苏富比有多“乱”?
苏富比私有化10问
苏富比纽约总部翻新
关注2017秋拍第一轮:聚焦苏富比近现代书画
画廊
热图
画廊
拉风买家秀
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