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篇 独立和专业的缺失:第三方理财四大病

2013-04-29 00:44
投资客 2013年6期
关键词:诺亚信托机构

四大病症之一

不卖规划只卖产品

第三方理财机构本应独立于金融机构之外,在客观评审、调研、评价各金融产品的基础上,提供理财规划、并挑选与客户需求相匹配产品的机构。它是金融机构和个人客户之间的桥梁,宗旨是利益公允。买卖双方存在利益的博弈,第三方机构为客户出具理财规划,更倾向于“买方机构”。基于此,很多理财机构提出了“财富贴身管家”的口号。

从上述“定义”可看出,第三方理财机构应该“只卖规划不卖产品”或“规划为主产品为辅”。按照国际一般模式,往往采用上游收费和客户固定收费并行的盈利模式。眼下的国内市场现实却与国际模式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各理财机构“不卖规划只卖产品”:对服务对象投资人不收费,而按照代销产品的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香港康宏理财、诺亚财富、私募排排网和证券之星等绝大多数理财机的利润都来自产品供应方支付的佣金。向客户收取理财费用的,只有展恒、普益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机构。

这样的盈利模式必然导致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服务重心偏移,由服务客户变为“服务”产品供应商;宗旨也随之变味,由客户导向变成了销售导向。多数理财公司实质是以产品销售为唯一目的:有什么卖什么;什么产品给的佣金高就主推何种产品,而罔顾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投资偏好,风险控制更是后话。

激烈的竞争导致很多“飞单”(销售业务员拿到订单后,不将订单交由自己公司做,却将订单放在别的公司做)、“返佣”以及变相参与产品设计等不规范操作,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几乎可以这样来总结,“不卖规划卖产品”是国内第三方理财的关键问题。眼下,即便理财顾问推荐了不合适的产品导致重大亏损,由于其向客户提供的财务规划完全免费,因此客户难以向其主张权利要求赔偿。如此,对理财顾问及其机构只能通过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来进行约束,而很难上升到法律层面进行规范。

实行会员制的机构也有一些,比如普益。聚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客户经理朱女士表示,海外这种模式比较成熟,但海外的产品线、人才储备、法制环境等等,都和国内存在很大不同,没法直接照搬模式。在中国,就算是为富人理财,想要收取会员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会员制前途难料。要摆脱对佣金的依赖性,需要等待投资人理念成熟,愿意为专业的理财规划付出相匹配的费用。但最重要的是,需要依靠制度完善和理财机构本身的专业性及信誉,去赢得投资人的信任。

四大病症之二:

独立性严重偏离

买卖双方即甲方乙方,“纯粹”的第三方本身是没有产品的——它只负责调研、筛选和配置。当“中国式”第三方采用“卖产品”的模式之后,问题出现了:没有产品的第三方不得不依赖于产品供应商——上游供应商供给产品,你才能给客户推荐。否则,给客户设计的资产配置方案便会成为一纸空文。

事实上,国内大部分第三方理财公司产品单一,或力推PE(私募股权投资),或着重信托,无法建立起一个经过精挑细选的“金融精品店”,更别说资产配置。对此,第三方理财机构诺亚的思路是向上延伸产业链,直接成为产品设计者。官方网站上的描述是“金融产品设计及筛选专家”。如今诺亚为金融机构筛选及设计产品超过100个,设计产品规模超过200亿元。但关键是,“自产自销”的第三方还是真正的“第三方”么?一位曾经供职于诺亚的人士透露,“其实诺亚的做法很简单:最近研究开发了什么产品,就主推该产品。”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卖方几无本质区别。

另一条路径则是与上游供应商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正式挂牌约一年的恒天财富脱胎于中融信托,其产品也基本来源于后者。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主要收费来源是产品供应方,销售导向必然导致利益冲突。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而言,产品供应方会根据各产品销售难度和风险大小确定不同的佣金比例。换言之,利润越高的产品风险越大。

因此,投资人不禁会问,在理财机构自身利益与产品“绑定”的前提下,理财机构如何保证“第三方”的立场吗?在金融市场行情下行的时候,理财机构为了保证自己的收入会不会向客户隐瞒产品信息呢?

四大病症之三:

产品选择空间有限

目前,由于国内金融行业处于分业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金融子行业分开独立经营),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与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之间,逐渐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缺口。很多第三方理财机构都把“混业”作为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宣传要向客户提供“泛金融产品”。

不妨先回顾一下理财产品近几年的发展轨迹:

2004年,利率类理财产品一枝独秀;

2005年,利率类理财为主,其它理财产品开始孕育;

2006年,信用违约类理财受到关注,基金发行火爆;

2007年,基金从辉煌走向顶峰,新股申购理财风靡一时,QDII则开始“惹祸”;

2008年,商品类理财随通胀上下浮动;

2009年,信贷类理财产品饱受争议,PE投资崭露头角;

2010年,房地产信托一骑绝尘,黄金投资逐渐升温,PE投资渐成主流;

2011年,房地产调控异常严厉,很多投资人认为获得贷款和其他低成本资金的可能性下降了。专业的房地产基金逐渐在融资平台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2012年,债券和黄金类理财产品收益普遍可观。

总结2008年之前,理财产品处于绝对紧缺的状态,品质不太好的产品也很容易找到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高净值人群持有的总财富大概在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其财富数量达到了可以影响金融产品配置方向的程度,所以投资的基础资产越来越往高净值客户的需求方向上走,股权、房地产、艺术品升温很快。

不过总体而言,理财市场依然面临产品不够丰富的尴尬。“我们的一只基金在发行当天,很早就有客户来排队。更戏剧性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客户将所有份额都包了,惹得后面的几十位客户意见很大。”成都某基金从业人员告诉本刊记者。

排队,抢购,抢不到的失落……归根到底是好产品供不应求惹的祸。国内理财机构能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到不错已属不易。就诺亚来说,业内公认的标签便是“PE系”。诺亚的产品结构大概是,阳光私募10%左右,固定收益信托类大概30%,PE要占到60%以上。

“信托系”则是市场的另一大主力。业内约80%的机构选择了有监管、风控较严、客户接受度较高的信托产品。恒天财富则是“信托系”的主要代表之一。背靠大树好乘凉,恒天财富从中融信托独立出来的好处是,他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产品库。而业内其他公司可就没有如此幸运了:他们不得不面临产品来源匮乏、竞争惨烈的现状。据媒体披露,全国总共有60多家信托公司,较活跃的约一半,能够发行超过20只产品。

但实际上,平安信托、中信信托以及央企背景的大信托公司的产品在理财市场上近乎绝迹。理财机构发行的信托产品大部分来源于中融信托、吉林信托、四川信托、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这几家风格较为激进的信托公司。而全国主要承销信托产品的理财机构却高达几千家。信托产品数量和第三方理财机构数量之间严重失衡。加上信托公司直销和银行等渠道的参战,其战况可想而知。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小型理财机构是靠个人关系拿到一些产品,“断粮或是迟早的事。”

第三方理财机构连产品供给都“朝不保夕”,更不用说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且合理的资产配置。

四大病症之四:

理财顾问稀缺

目前第三方理财机构另外一个严峻挑战是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理财顾问严重不足。按照聚阳投资朱女士的测算,一个理财经理最多服务30名客户(假设每个月每天接待一位客户,还没有计算其研究产品等时间),而且很多客户并非只使用一家第三方机构,很可能将资产分开管理。因此,保守估计理财顾问的缺口可能达20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理财机构销售队伍庞大。部分刚刚起步的理财机构运营资本非常少,必须靠销售、迅速回款才能生存下来,积累到一定的客户资源才有能力去加强自己的研究团队。由于门槛低并有监管滞后的“便利”,不少基金经理和销售人员,也都纷纷跳入第三方理财的蓝海。

同时,很多公司都有再“分包”销售的现象,即把自己拿到的产品包销给一些房地产中介、银行的私人客户经理以及行业协会人员,导致团队很难获得持续成长。此外,整个行业的销售导向也使从业人员流动性过高。据统计,一般公司员工离职率在30%左右,某些大肆扩张的机构离职率会达到50%。甚至有传闻:一些中层中午还在接受采访,下午就发出离职通告。“离职的人员不是因为卖不出产品干不下去,就是积累了一定客户资源,自己立个山头开理财公司去了。”成都一位理财机构人士说。

本应是理财顾问唱主角的舞台,却变成销售人员拼命厮杀的战场,感受不到理财服务的专业性、成熟性和高门槛,也就难怪多数投资人不能放心进入理财市场并为此付费了。

猜你喜欢
诺亚信托机构
信托QDⅡ业务新征程
生日惊喜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小喜鹊,你是我兄弟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让与担保和信托
从不同视角解读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