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红
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提起姿容风韵的美丽动人之处,钗黛应该说是“双峰对峙”的,但如果稍微凝眸视之,林妹妹应该比宝姐姐稍稍逊色。尤其是在较狭义的外貌美方面,更是如此。宝玉就曾经赞叹道:“宝姐姐是个绝色人物。”在宝玉一时对女儿们发牢骚读庄子的《箧》后也写道:“戕宝钗之仙姿,毁黛玉之灵窍。”可见,在他看来,二人的美是有所侧重的。宝玉不也曾几次因羡慕宝钗的姿容而“发了呆”吗?宝钗的貌美无需多言。莎士比亚说:“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是一个并未背离生活逻辑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识渊博、才情颖异的贵族少女。其“品格端方”“举止娴雅”“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她杂学旁搜,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有着渊博的知识。如果说林黛玉突出的是“才”,那么薛宝钗便是以其“学”而名扬大观园的。改“绿玉”为“绿蜡”,并指出其出处,巧妙地替宝玉解围(第十八回);湘云查“棔”字,她随口说出其含义,使湘云吟出“庭烟敛夕”的佳句来(七十六回)。只此两例,足以说明她文学功底的深厚。不仅如此,薛宝钗对艺术创作等还有很深的见解。如论诗,提出要“各抒己见”“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反对“随着别人脚踪走”;论画则主张画家要做到胸中先有沟壑,在表现手法上,主张虚实相生等等。她不仅在理论上有妙论,而且在诗词的创作上也颇有水平,夺魁海棠诗,讽和螃蟹咏,翻新柳絮词无一不表现出其突出的诗才。
积淀在“美丽的韵味”深处的是两千多年以来封建时期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主导形态——以儒学为主兼容道释的文化形态。儒家学派对待整个世界的看法、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观念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中最核心的是“和”,“和”是平衡、调和、渗透;“和”就是适度、和谐。许多人都在自觉地追求这种理想。宝钗便是其中的一员。在她的身上这种“中和之美”表现为:待人稳重平和,仁爱,礼让;做事追求稳妥细致;进亦不喜不傲,退亦不忧不惧;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尊卑有序等等。在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贾府中,客居身份的宝钗那种“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的处世哲学里又不无老庄哲学的影子。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为这株美丽的牡丹花提供了精神的甘泉,美的韵味中沉淀承载的是沉积千年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