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孟英
摘 要 目的:探讨疲劳型亚健康患者进行中医针灸干预效果,为亚健康综合干预措施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收治疲劳型亚健康患者160例,所有患者首先都采用音乐放松训练、健身操锻炼和心理健康课教育三者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四关穴为主穴结合中医辨证取穴。结果:本组第2、3次测评的PSQI总分及SCL-90均分与第1次测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次测评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针灸干预能有效改善疲劳型亚健康患者的疲劳睡觉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疲劳 亚健康 中医干预
亚健康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状态,亚健康的主要表现是平时感到疲劳[1]。當前在亚健康的治疗上现代医学面临许多困难,而祖国医学在干预亚健康方面有独到的优势[2]。多年临床实践为中医在干预亚健康状态的治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针灸相比其他中医疗法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特点[3,4]。本文对疲劳型亚健康患者进行中医针灸干预,为亚健康综合干预措施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疲劳型亚健康患者160例,入选标准:年龄18~65岁;临床表现为疲倦;符合诊断标准的亚健康者;自愿配合治疗观察者。年龄19~63岁,平均29.62±4.25岁,各年龄段中26~35岁年龄段人数较多;其中男60例,女100例;学历:大学学历86例,大专学历34例,其他40例。除疲倦外,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心算能力下降、睡眠障碍、压力感等。
干预方法:本文所有患者首先都采用音乐放松训练、健身操锻炼和心理健康课教育三者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四关穴为主穴结合中医辨证取穴,主穴为四关穴,即合谷、太冲左右四穴,留针30分钟,为期2周。
观察指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常见的疲劳评分量表,记录PSQI总分,范围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根据总均分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以上量表在干预开始前1周内完成第1次评分,干预2周结束后实施第2次评分,干预结束2个月后随访第3次评分。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代表差异显著。
结 果
经过观察,本组第2、3次测评的PSQI总分及SCL-90均分与第1次测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次测评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当前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亚健康-疾病的最终转化。在亚健康类型中,疲劳型占据绝大多数,脑疲劳会让人在工作中频繁出错,反应变慢,至还会深入干扰人体植物神经的正常工作。我国脑力工作者和学生人群中,被脑疲劳影响的人群已超过75%[5]。不过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最明显的不同是,后者有冷漠、空虚、孤独、无望、无助和轻率等表现。
在中医上,亚健康疲劳状态与肝脾关系密切,若肝脾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疲乏无力、心情抑或焦虑、失眠、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临床症状[6]。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谨慎起居、调摄情志、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调摄之术,也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针灸在干预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通过针灸对经络的调理作用,使脏腑、气血、阴阳趋于调和,经络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精神乃治,阴平阳秘”的目的[7]。本组第2、3次测评的PSQI总分及SCL-90均分与第1次测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次测评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总之,中医针灸干预能有效改善疲劳型亚健康患者的疲劳睡觉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温茂兴.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3(1):31-32.
2 尉平平.亚健康的中医辨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7(1):80.
3 陈培龙,杨建宇,李彦知,任安静,苏玮玮.综合治疗亚健康[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7(18):30-31.
4 赵英明,刘玲,周文艳.中医调治亚健康11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2011,18(2):20-21.
5 王德堑,杨俊丽.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2012,18(5):47-50.
6 李晓裔.神经衰弱患者认知功能与事件相关电位测定[J].贵州医药,2011,25(7):592-593.
7 Burns JL,Labbe E,Arke B,et al.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on perceived and physiological measures of stress[J].J Music Ther,2012,39(2):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