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梅
摘 要:康巴藏族民间文学①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朴素生动,将其融入语文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必然。为此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课程观,认识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积极意义,建立康巴地区藏族民间文学资源库,加强教师职后学习,提升课程开发能力,以部分地区学校先开发带动其他学校开发,促进康巴地区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康巴地区;藏族民间文学;语文校本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校本课程已经从“口号”“理念”走向了“行动”与“现实”。将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校本课程已是必然,康巴地区②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独具一格的藏族文化,美不胜收的自然环境,这其中康巴藏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朴素生动,为当地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将其融入语文校本课程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需要。为此,应着力推进康巴藏族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校本课程的步伐,使当地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现出应有的活力和价值。
一、改变传统的课程观
传统的观点认为语文课程就是语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语文教材。康巴地区中小学语文教育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该地区的中小学大多自上而下地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这种取材于主流文化的教材与康巴地区的社会生活实际有相当大的差异,不能很好地适应康巴地区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教材上大量陌生的事物、词汇增加了学习理解的困难,学生难以有成就感,增加了对语文的厌学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民众、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改变过去传统的课程观。
该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时应该承担起广泛发动、组织课程开发小组、编制课程材料、教师在职培训、学校信息调查等工作,支持和影响学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
在课程开发时学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必须依靠康巴地区中小学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整个学校课程价值认识水平的提高。校长能够引导学校整体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推动学校语文课程校本化的进程,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决策分享,为改善团体关系提供机会,寻求对学校任务的一致看法,为语文课程校本化出思想、出思路、造氛围。所以没有校长领导、参与、支持,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的。语文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更应摒弃过去不思考和处理“教什么”“为什么教”,甚至不思考“如何教”的思维定式,改变被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程式化、教条化的机械操作,以积极自觉的态度,对有利于教和学的康巴藏族民间文学加以开发和利用。
二、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始终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和主导,涉及语文校本开发的各种决定,从问题诊断、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都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康巴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意义,但对如何开发、怎么开发仍有许多困惑,应该给予他们指导和支持,多头并举,提升其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1.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
校本课程要求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精通所学专业,有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还要是课程专家,能对学校整体课程的编制、运作、评价等方面有一个全局的、宏观的把握,对相关学科能有意识地进行有机渗透。但长期忠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心理惯性,使语文教师的独立品格、创新精神和能力逐步退化。调查发现,康巴地区许多教师只知教学不知有课程,不了解语文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不熟悉开发的实施程序和方法,缺乏参与开发的心理和知识能力准备。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清楚校本课程开发是历史的必然,应积极自觉地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澄清概念,提高技能,掌握语文课程开发的原则、要求、知识、方法和简单易行的研究技术,通过这些活动使自己更为成熟,学术水平和能力得以提高,能基本满足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2.请进来
教育发达地区通过多年探索,已开发出各具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从中总结出不少较为成熟的经验,如浙江余杭、江苏锡山、湖南开福、河南金水、辽宁大连、湖北武昌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本民族文化,也进行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如广西河池和柳州、宁夏武灵、广东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康巴地区将康巴藏族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学校课程开发的相关人员请进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启发,同时邀请相关课程专家、学者参与和指导,以帮助学校树立和澄清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指导学校进行校本教师培训,提供咨询、讨论、指导、服务,提高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在这方面,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2年8月,受四川省教育厅的安排,四川师范大学专家组一行4人在丹巴县指导该县学校校本研训基地建设工作,专家组对该县61名教师进行了校本培训,让该县教师受益匪浅。
3.走出去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康巴地区语文教师通过加强学习和得到指导后获取的知识、经验都是间接的,这就需要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将语文教师分期分批地派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成熟的地区,让教师带着发现的眼睛到现场阅读、观摩、走访、交谈,到真实的情境中去感悟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和魅力,获得直接的体验,建立感性的认识,形成将康巴藏族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校本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三、建立康巴地区藏族民间文学资源库
康巴藏族民间文学犹如一粒粒的珍珠散落于民间。多年来许多致力于藏文化研究的科研人员,通过努力已搜集、整理出很多成果。如宋兴富的《康巴民间文学集成丛书》,林俊华教授的《康巴历史与文化》,凌立教授的《康巴藏族民俗文化》都分别对康巴民间文学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王远明副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康巴藏族民间故事的整理与研究》也成果颇丰。这些凝聚科研人员心血的成果,相较于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民间文学,是九牛一毛,更多的瑰宝还散落于民间。将康巴藏族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校本课程,首先应该建立其资源库。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要求各县教育部门完成一定数量的搜集任务,各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要求县内各学校完成一定数量的搜集任务,各学校再要求语文教师完成一定数量的搜集任务,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和家长完成一定量的搜集任务,将多种途径获得的资源加以汇集,而后组织力量进行整理、分类,建立资源库,供康巴地区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需要选择性地使用。
四、先开发带动后开发
康巴地区18个县③中,部分县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经济等因素,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如州府所在地康定县、甘孜门户泸定县、千碉之国丹巴县等,这些县的教师应当率先开发康巴藏族民间文学于语文校本课程。建议开发时县教育主管部门应集合县内语文骨干教师,在相关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先开发带动后开发,逐级开发,逐校开发进行,即县城学校先开发,乡镇的学校后开发;条件成熟的学校先开发,条件欠缺的学校后开发;骨干教师先开发,一般教师后开发;藏族教师先开发,其他民族教师后开发。通过率先开发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总结提炼规律,摸索出将康巴藏族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校本课程的原则、方法、途径,开发出具有康巴地区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出现一批本土的、直接的、接地气的具有示范性的学校和教师,以此启发带动其他学校和教师。不过这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乡镇一级的学校、条件欠缺的学校、一般教师、其他民族教师有能力胜任课程开发,也应该鼓励支持先行开发。同时还应该明白,有经验和模式借鉴固然是好的,如果唯经验和模式就与语文校本课程的目的相左,所以在先开发带动后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学校和教师结合自身特点,有个性地开发,这样才能彰显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
注释:①康巴藏族民间文学,是指康巴地区藏族人民以口头创作,主要反映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藏族人民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主要包括民间史诗、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文学样式。
②“康”又称为“康区”或“康巴地区”,“巴”是藏语音译概念,意为“人”,所以康巴可理解为“康区之人”或“康地之人”。本文指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约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3,辖18个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总人口1 091 872人,其中藏族854 860人。
③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分别为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道孚、炉霍、色达、甘孜、白玉、德格、石渠。
参考文献:
[1]龙梅.康巴藏族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校本课程的现实基础[J].语文学刊,2013.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罗教文,陈炜,郑明刚.四川师范大学专家组到丹巴指导校本研训基地建设[N/OL],201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所及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8SA062“甘孜藏区汉语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