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视角下的宁波PX事件

2013-04-29 18:58曹友元钱汪胜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公共利益舆论

曹友元 钱汪胜

【摘 要】本文从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所论及的分析舆论得从它的起点: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的观点,探讨宁波PX事件中舆论从和平走向暴力的原因、舆论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以及理性舆论在当下生成的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舆论 公共利益 宁波PX事件

纵观2012年已经发生的几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无论是四川什邡的钼铜、江苏启东的造纸还是新近发生的宁波镇海PX项目,都与环保有关。当地居民由于担心环境遭受污染而自发形成的邻避运动把一个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矛盾的常态问题扩展为更为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为何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屡屡上演为一场民众与政府的暴力对抗?暴力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媒介又是如何引导作为整合社会皮肤的舆论?这些问题或许可以从李普曼先生成书于1922年的《公众舆论》中得到些启示。

一、从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应三者关系入手分析宁波PX事件

我们先从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应三者关系入手。在宁波PX事件中,活动舞台位于宁波镇海,这个项目作为宁波“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项目,筹备5年,投资额500多亿元。舞台形象的搭建者一般由媒介来完成,然而关于媒体特别是当地媒体是如何报道这个项目似乎难以寻觅,从可查询的资料来看一般停留在通告、公示等官方层面上,媒体对这个项目的深层解读还十分欠缺。然而民间各种小道消息却不胫而走,公众对于这个舞台产生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线下人际传播中的各种传言和线上的微博、贴吧、论坛里众多网友的“曝光”“讨论”等。至于形象反应十分明显,民众对于PX项目由原先的不满逐渐演变为暴力群体性事件。“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的主观现实”①,这三种现实大致可以分别对应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形象反应,也可以分别对应为现实的客观环境、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和公众脑海中形成的主观环境。但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

孤立的欣赏舞台似乎不能窥其全貌,也无助于我们问题的解决,这个舞台也非一朝一夕突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宁波镇海PX项目并非空降,这个陈旧的舞台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镇海炼化的竞争能力已经居亚太地区72个炼厂第一组群”②。镇海炼化在给当地政府带来税收、促进就业、拉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中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这一工业化社会进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这就使得这个活动舞台可以是镇海、启东、什邡,也可以是大连、厦门以及其他任何一个伴有严重环境污染风险企业的栖居地。所以,镇海PX群体事件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事实上也是如此,它和其它地方的类似事件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舞台下面的盘根错节更让我们在舞台形象认识上步履维艰。“我们在认识我们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时是多么地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③。这个“它”指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可是传媒又不可能像镜子似的反映客观世界,而且“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又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④。于是,我们便生产成见,“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⑤。用这样的理论来审视舆论场的形成十分贴切。镇海PX项目有很多的前车之鉴,不过注定可能不会成为后事之师,这或许可以从2003年的厦门、2010年的大连得到印证。PX项目最为人诟病的是有毒、致癌、易爆炸,这个观点在2003年厦门PX事件中便广为流传,尽管直至今天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出来澄清这一说法,但这个成见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加上近些年种种“专家”“教授”“学者”负面新闻频现于报端,传统知识精英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在公众的心中逐渐消弱,以致于当PX项目落地镇海时引起了那么大的恐慌。

在构建舞台形象的分工上,官方媒体和坊间传言所起的作用可谓南辕北辙。据媒体报道,“宁波早在2003年就有一个65万吨的PX项目,2007年,位于化工区的LG甬兴化工厂发生过400吨丙烯腈泄漏”⑥,而这些都被官方刻意低调了处理,不少民众浑然不知,以致于镇江PX项目消息一经传出便群情激愤。媒体是公众了解世界、逼近真相的窗口,也是公众监督公权、维护自身利益的传声筒。由于受到现行体制的束缚,公众不仅不能逼近新闻的真相,有时甚至于无法触及新闻的事实。“我们应当首先指出那些妨碍他们接近事实真相的主要因素,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⑦,这些外部压力纵然是一个因素,但内在职业操守的退位也不能视而不见。 “在所有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最让人难以着墨、最有普遍性的就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务进行想象”⑧。“根据镇海疾控中心制作的图表,癌症死亡率呈直线上升。在南洪村和海塘村,几乎每个村民都可以说出自己的邻居、亲戚、家人得了癌症的例子”⑨。同时当地不少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鼻炎咽炎,土地、河水也因为周边化工厂的建立而慢慢变质,这些因素都加深了村民对于PX项目在当地上马的恐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嚣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⑩,网上曾谣传,“据新闻报道,一家印度的工厂曾经发生过爆炸事件,导致20多人死亡,因此必须修建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⑾,这条消息后被证实经过篡改,但还是被当地公众拿来作为问责政府的理由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成见的存在使我们倾向于接受符合、巩固我们成见的信息。

公众的不满情绪从态度过渡到行为,建立在支离破碎半真半假舞台形象上的反应是真实而又具有破坏性的。“22日,湾塘等村近200名村民集体到区政府上访,后被劝退。26日晚上5点多民众聚集在镇海甬江隧道口, 27日上午千人聚集在海曙天一广场、镇海甬江隧道附近, 28日下午,集会人群一度达到5000人左右。最后事件以宁波市政府‘坚决不上PX项目而告一段落。”⑿“在集会过程中,网上不断疯传有群众被警察打死,甚至有网友贴出照片给死难者献花圈。”⒀大多数人都没有亲眼目睹发生的这些“血淋淋”的事件,但却愿意相信这些谣传是真实可信的。 “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显而易见,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像对待现实那样对虚拟的东西作出有力的反应,而在许多场合,他们还会制造这种虚构的东西并作出反应。”⒁到此,由充满成见的舞台形象建构起来的形象反应也开始半真半假。

二、如何培养理性的舆论

李普曼在文末强调舆论要诉诸理性,但同时也承认,“以理性的方式对付非理性思维的世界,原本就是困难的”⒂。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他认为教育能够提高公众的理性辨识能力。但是“教育是多少年的事,而紧急事件不过几个小时”。在以前类似群体事件中政府均以妥协、让步的姿态结束非正常的民众运动。除此而外,他们似乎还有许多要做,政府信息公开不透明、不全面,导致公众的知情权形同虚设;与民众沟通机制不健全,项目进行过程中与民众缺乏沟通,往往流于通告、公示的形式,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

“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中生长,但可以向你报告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⒃可惜在类似的事件中,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显露头角的那部分。媒体将舞台形象的构建拱手让给了其他传播渠道,使得这种未证实的信息大行其道,而公众既难以判断又受既有成见影响,在非理性的“狂欢中”难免随波逐流。

这里似乎还得说清一个问题,如果媒体能够建构起一个逼近真实的拟态环境,类似的群体事件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舆论要成为可能,首先必须有一群能真正剔除成见的理性的公众存在,其次这些理性公众能完全了解世界的真相、事实的真相,然后他们依据理性和真相公正地表达意见”⒄,在这样理想化的情况下,舆论才能回归理性。由此我们需要敬业负责的大众媒介和培育拥有理性思维的公众。前者逼近真相,后者据此生成理性舆论,并与前者产生良性互动,促进公众事务的合理解决。困难在于,这样一个理想的模式操作起来并不简单,根据李普曼的观点,摒除成见的现实途径就是教育,“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地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⒅。

现实的实践也让我们看到,理性的舆论并非遥不可及,在教育发达、普及程度高的西方社会,理性舆论生成的土壤似乎渐渐肥沃,在未来类似的群体性事件舆论将何去何从,除了政府、媒体、公众继续努力外,只能交予漫长却又不能逾越的时间。

参考文献

①⒂李艳,《“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的阅读札记》,《东南传播》,2010(5)

②⑥⑨⑾⒀陈晓,《宁波人的抗议 以PX的名义》,《三联生活周刊》,2012-11-12

③④⑤⑦⑧⑩⒁⒃⒅:[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阎克文、江红 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12、68、21、67、62、11、293、67

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城市舆情室:《宁波PX项目事件》,《城市舆情周报》,2012-11-1

⒄姜红,《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新闻记者》,2006-(2)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公共利益舆论
谈谈个人信息保护和公共利益维护的合理界限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公共利益豁免标准的解释与重构*——以公平竞争审查为视角
论专利行政执法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公共利益要件的司法确认——以确认违法判决中的判决倾向为角度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