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古诗文的三种方法

2013-04-29 18:54
新课程·下旬 2013年5期

杜 晔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古诗文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明珠。而在中考中,古诗文的分数在20分以上,可见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对古诗文教学颇有心得,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知人论世法;语境推求法;联想补充法;推动教学

一、知人论世法

社会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于是,如果我们想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了解社会背景。就拿唐朝来说吧。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社会发展极其迅速,人们安居乐业。诗人的作品里大多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到了晚唐,尤其是安史之乱,诗歌中则大多表现郁郁不得志的感情,或者忧国忧民的情感。由此可见,知人论世的方法很有作用。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流传千古,很多学生可以倒背如流。诗中写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只看出了李清照对项羽的赞美。熟悉社会背景的读者才能了解另一层深意。当时南宋王朝偏安杭州,照样过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根本不思收复失土。联系时代背景,我们理解了蕴含在诗中的另一层意思: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王朝不思收复失土的讽刺。

二、语境推求法

一般说来,文言字词意义多种多样。如“夫”,在文言文中就有多重含义。这个字可译为“指示代词,那”,译为“发语词,不译”,译为“丈夫”。到底应该译成什么意义呢?这就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

在古文中,文言词语的翻译是一大考点,从未在中考盛宴中退席。例如“顾”这个文言词语,有“照顾”“回头看”“顾问咨询”等意义。那么,怎样解释呢?比如,在“元方入门不顾”这句话中,顾的解释是回头看,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顾的解释是顾问咨询。所以,文言词语要如何解释,可不是自己想如何就如何,而是一定要根据文言文语境。

不仅解释文言字词需要语境,而且回答文后题目,语境的作用更大。例如,解答何易于的性格,就必须结合语境来回答。我们翻译古文后,寻找阅读区间,发现第二句、第三句、第七句、第八句中蕴含答案。根据语言环境,从他做的三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体恤百姓、关心民生、为政有道的人。从答题规律来说,只有仔细分析文言语境,才可以准确回答问题。

三、联想补充法

古诗文用语简练,许多句子需要用想象力补充,才能完整地展示画面,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村行》中有这样的诗句:“万壑有声含万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若要翻译这两句古诗,一定要用想象补充画面,才有诗情画意。首先补充主语“我”,再加上“我”的动作“静听”,才可以翻译为“我静听暮色下千山万谷中回荡的天籁,我细赏数座山峰默默无语,屹立在斜阳余晖中”。

与此相同,理解杜甫的《石壕吏》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诗中写道:“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教到此句时,我提出一个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既然老妇已说室中无人,为何又要承认家中还有吃奶的孙子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我点拨:“是不是差役听到了什么声音,使老妇被迫承认家中还有其他人?”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异口同声地说:“婴儿的哭声。”由此,学生更同情老妇的遭遇,也更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对战争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想象力不仅有益于古诗的翻译,而且,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见,知人论世法,语境推求法,联想补充法,都有益于古诗文的教学。其实,搞活古诗文教学,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乐于学文言文的知识,是所有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希望老师们同心协力,共同推动古诗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