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怡
我平时和一些家长交流,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QQ群里,大家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和排名,极少听到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她们的观点是:没有好的排名,小学生就不能考取重点中学;上不了重点中学,就有可能考不上重点大学;没有考取重点大学,就很难找到好工作。作为一名家长,我为一些家长的论断而十分困惑。很多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能考取好的学校就有好的未来,因为他们不知道那些早早成名的孩子的后来。
如果你知道小卡尔的后来,就不会羡慕他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人卡尔·H·G·威特写的一本成功教子的书。小卡尔在老卡尔用他的“全能教子法”教育后,10岁就进入了大学,14岁就成为哲学博士,在很多年轻人为学位或者找好工作着急的时候,23岁的他已是教授了。
在老卡尔眼里,只要引导得当,谁都能成功。但是,很少人知道,小卡尔后来一直不幸福,他的婚姻很坎坷。因为婚姻的不顺,他没有做出什么成就,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我想,如果老卡尔在关注孩子学业的时候,也关注孩子的心理发育,那小卡尔在进入独立生活后就会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的另一半交流。
对于那些抱着成功教子书猛啃,却不关心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想什么,有哪些困惑的,那是非常危险的误区。一个人的成功是综合的因素,绝对不是考取好学校、有好工作那么简单。家长不要太功利,你对孩子真正的好,就是把孩子培养得思想健全、身体健康,有一个与光同尘的快乐之心,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天才与俗物》里的名小孩,后来并不美妙
《天才与俗物》也是一本不错的教子书,虽然没有《卡尔·威特》有名,但也受到很多家长的追捧。俄国教育学家塞德尔兹博士因为这本教子成功的书,一举成名。他的孩子小塞德尔兹11岁就考取了哈佛大学,能解四维空间的数学题。毕业后,十几岁的小塞德尔兹就成了博士。
《天才与俗物》传递的教育理念是:没有俗物,只有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他的理念在现代也很不错,比如他认为:教育最忌讳的是因循守旧——用一成不变的习惯束缚孩子,用自己的思维定势限制孩子的发展。孩子的思维是天生灵动跳跃、没有条条框框的,这也是天才的思维方式。他们之所以后来多数变成俗物,只能归罪于因循守旧的教育对他们天性的压抑。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那么每个孩子都可以早早成才。
小塞德尔兹长大后,一直没有和谐的家庭生活,据说后来自杀了。这个消息是否确切并不重要,但可以知道,这个名小孩的后来并不美妙。
中国的名小孩,
你知道他们的后来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家长们,可能多数知道宁铂,他十几岁就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轰动一时。后来,我在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中看过宁铂的访谈,他对自己的少年天才及成名的事非常排斥,也不快乐。再后来,我听说他出家了。从中看出,一个曾经内心痛苦的天才少年,长大后是多么想寻找生命本质的答案。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主题为“30年各省高考状元职业盘点”的调查表明:高考状元没有几个在行业里是翘楚的,倒是那些在班里排名十位左右的小孩,长大后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在社会和家庭幸福方面的指数都很高。中上等生在长大后比优等生更加适应外界,更加有创新的能力。
可见,培养孩子,不是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注意他们的成长过程。每个家长都是为孩子好,希望孩子以后可以得到更好的社会地位,这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不好好地感受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心,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那你的好心就用错了地方,也许会引发不好的结果。
看看一些名牌大学的孩子突然自杀的新闻,就会知道,孩子并不像家长看到的那么快乐,他们的内心有许多不安。与其天天叫着培养优等孩子,不如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做感兴趣的事,做喜欢的运动。
孩子后来幸福,
才算真的“成功”
关于一些教子方面的书籍,的确方法都很高明,都有精华之处,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是,我绝不会都按照上面的方法教育孩子,因为,我的儿子有他的独特性,与那些名小孩是有区别的。
作为一个妈妈,我有自己的教育直觉。如果说学校给孩子知识,那我就会多关注一些他的心理,我有时对工作的事情拿不定主意,便要听听他的看法。公司里的不平事,我也会说出一二,让他知道社会是怎么一个概念,并不是天天的风花雪月,生活有黑有白属于很正常的事情,大人小孩都不能活在真空之中。
事实证明,我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很好的效果。在一个无良老师把儿子第一名得来的决赛资格,给了另一个有关系的孩子后,我义愤填膺地想要找老师,儿子阻止了我:“算了,妈妈,下一次还有机会。我会和老师谈,我想正面对待自己得到的资格。”他这一句“算了”,我好像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如果孩子能够这样平和地面对丑恶的人性,那我就不用担心他长大后不能面对别样的江湖了。这是金不换的成长品质。
有一次,我与儿子聊天。他说:“若是要在考上名校和卖红薯上做选择,如果我觉得卖红薯又快乐又能养活自己,你会支持我吗?”我说:“当然,我觉得幸福比面子更重要。”儿子给出的答案是,遇见这样的话题,中国有95%以上的家长会说“不”!
那些名小孩,在家长的引导下,在看似光鲜的优秀成绩下,真的就快乐和幸福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的后来就不会让人唏嘘了。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和小卡尔聊聊天,假如重新给他一个童年,他应该怎样度过,而不是被家长引导着“被成长、被度过”。
我并没有炫耀自己的教子心态,我只是想说,不要上“名小孩”的当。那些光鲜的后来,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让孩子没有缺失地成长,长大后成为真正幸福的人,那才是最重要的。
(摘自《家庭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