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承受之重:中国的官员数量

2013-04-29 00:44杨继绳
学习博览 2013年6期
关键词:党政机关职能官员

杨继绳

如果有人愿意排“世界之最”的话,中国官员的数量恐怕会列入“世界之最”。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中国进行了5次机构改革。每一次都有精简机构、压缩冗员的目的,但是,事与愿违,机构越改越臃肿,冗员越压越膨胀。形成了“膨胀—压缩—再膨胀”的螺旋式扩张。在这种螺旋式扩张的链条中,后一次扩张比前一次扩张数量更大,势头更猛;后一次压缩比前一次压缩更为困难,更为无力。

■越减越多的干部

从《近30年来党政机关人数的变化情况》一表列出的党政系统干部人数变化的趋势来看,其膨胀呈加速之势:1966年到1979年13年间增长46.4%,平均每年增长2.98%;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增长86.1%,平均每年增长6.41%;1989年到2000年11年间增长了95.3%,平均每年增长7.6%。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8年年底,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共1249.7万人(其中,中国共产党机关56.4万人,国家机构1193.3万人)。另外还有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9.3万人,群众团体23万人。

每次改革后,政府机构和人员能够很快回弹,主要是行政机关内部控制的问题,机构设置与职能变更,行政人员有很大的权力,行政机关自己就可以确定,而不需要立法机关的约束,没有外部的约束力量。

1998年的国家机构改革是力度最大的一次,当时宣称,中央各部委办直属局的公务员从1997年的3.4万人减少到1.7万人,国务院编制人员减少了47.5%。2003年年底,中国公务员总数为653.6万人。实际上,1998年的改革,把中央部门的一些工作机构由行政编制改为事业编制,如各部委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等,本来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机构,多年来一直是行政编制,从1993年以后逐渐划为事业编制。所以,在国家党政机关里,除了653.6万公务员以外,还有400多万从事党政工作的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他们照样吃“皇粮”,是“准公务员”。1998年改革“精简”了不少人,但从财政上看,行政开支并没有随人员的减少而减少,反而比原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除了与党政机关的工作相关的事业单位以外,中国还有大量其他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多达2871万人。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共4000万人,这些人需要财政供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按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计算,我国“吃皇粮”的人数达7000万人,18个老百姓供养一个官员。

上述数字还不是中国干部人数的全部。财政分灶吃饭以后,地方有了经济自主权,他们就用自有资金开支干部,称为“自定编制”或“自费干部”,这些干部不在上述统计数字之内。在统计数字之外还有“借调干部”。他们是从企业借到机关工作的,由企业开工资。2005年9月,我到甘肃省的通渭县采访得知,这个县的义岗镇,总人口2100人,除了有镇干部82人,另有临时工勤人员7人和治安联防队员3名,这10人不在编制之内,但还需要镇财政开工资。现在这个镇的工作人员相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3.5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干部队伍的扩张中,领导干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一般干部的增长速度。1996年我到湖南省采访得知,94万人的安化县有地市级干部3人,县、团级干部100多人,科、局级干部1500多人,一般干部500多人。当地一位政协委员在我主持的座谈会上说:“干部队伍像一盘军棋,除了挖地雷的几个工兵外,全是当官的。”有些单位领导人数过多,常为排位子、分物资、坐车子、住房子闹矛盾。一把手为排列副职的先后顺序大伤脑筋。

上述领导干部的数字还不包括“相当于×级干部”和“享受×级干部待遇”的人数。

■“因神设庙”

官员太多的直接原因是机构的裂变。机构多了,官员自然就多了。而机构裂变的原因之一,又是官员太多,“因神设庙”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机构重叠,职能相似,同类的工作分几个部门管,有名有利的工作都说是属自己的管辖范围,费力不讨好的工作都推给别的部门。有些县里,管农业的有农经委、农业局、农业区划办、农村能源办、多种经营办、棉花办、烟叶办多家职能交叉的机构。县农业局内设置的机构又和其他部门内设机构重叠。例如,农业局有多种经营股,县政府又设有多种经营办公室,这些职能相同的部门经常扯皮,基层单位面对多家意见不一致的“婆婆”左右为难,叫苦不迭。

为了解决职能相似、级别相同的部门之间的扯皮问题,又不得不在这些部门之上再设一个协调机构,使官员进一步增多。

机构多、官员多,为基层增加了很多麻烦。办一件事跑几十个部门、盖几十个图章成了常规。再加上机构之间的扯皮、推诿,很多事情难以办成。高一级的首长为了办成一件事,不得不摆脱常规工作程序,亲自“拍板定案”。既然有首长“亲自拍板”这条路子,基层单位就千方百计地找关系、走后门,直接请首长“批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事情越难办就越找关系;越找关系工作程序就越混乱,事情就越难办。

■“制造”工作

既然直接找首长成了办成事情的有效途径,那么,和首长有特殊关系的人就可以派上特殊用場了。官员多了,是否比过去清闲了?不见得。官员一多,他们相互之间“制造”了很多工作。在一件事由一个部门干的时候,就不必下文件、开会。现在一件事情由若干个单位干,相互之间的文件就多了起来,会议也就多了。据某市不完全统计,仅1997年1月至6月,召开的有市级领导参加的会议达400多次,出席会议的领导干部达1000多人次。20个部委和临时机构印发的内刊、简报、信息资料总计超过100种,最多的部门达6种。某省抽样调查表明,省地县领导干部,每年有1/3时间“泡”在会海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天收到的文件资料也非常多。一个单位的副职越多,这个单位的职能就越分散,每一个副职都不能做主。于是,上级开会要决定事情就得指名第一把手参加。但是,第一把手没有“分身法”,他只好多设副职,代他去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做不了主,回来后还要开会传达、研究,再向上级打报告。

人员太多,就需要一批人为机构本身服务。据估计,各机关自我服务的人员占1/3以上。90年代以来,有些事业单位还要自己赚钱养自己,一些单位有三部分人:一是执行这个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人;二是后勤保障人员;三是经营人员,靠他们赚钱养活前两部分人。由于赚钱最重要,经营人员的队伍很庞大,真正承担社会职能的人不到1/3。

机构重叠、文牍如山,基层情况经过层层筛选、加工以后,传到上层后大部分失真或过时。于是一些有事业心的领导人就深入基层、直接调查研究,检查工作。但是,省里干部下去,地市干部陪同,到了县里,县级干部也跟着陪同,到了乡镇,上头来的人已经阵容很庞大了。一个干部下去,像滚雪球一样,陪同的人越来越多,他被陪同的人包围起来了,哪里能接触群众?上面的部门多,今天来这个,明天来那个,都需要陪同,都需要汇报,都得盛情接待,闹得基层叫苦不迭。

(摘自《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有较大删节)

猜你喜欢
党政机关职能官员
党政机关安全生产监管一体化的“常州路径”
党政机关网站网页归档模式研究
职能与功能
电子政务视角下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研究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官员晒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