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树榛
去年夏天,北京酷热,人们如在火炉上蒸烤。远在德国汉堡定居的女儿,出于关心,请我去德国小住,让我借机避避暑、散散心并观赏德国风光。我欣然前往。
到了德国之后,感觉空气凉爽清新,一下子暑意全消,身心舒畅。过了数天,女儿似觉无意地问我:爸爸,您对俾斯麦有兴趣吗?我说:当然有了,有名的“铁血宰相”嘛!她说:那好,俾斯麦的博物馆和陵墓就在我们这儿附近,馆藏很丰富,陵墓也很壮观,有点观赏价值,您去参观一下吧!
说去就去,次日一早,便由女婿驾车陪我前往。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不一会便开到了一个林木蓊郁、花草繁盛的地方,俾斯麦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远远看去,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二层小楼,沐浴在绿树喷泉之中,黄色的墙壁,灰色的房顶,为典型的德国式建筑。由于女婿是德国人,深谙历史知识,他自然成为解说员了。
参观的人不多,但看起来都很有教养,因此室内非常安静肃穆,无任何嘈杂之音,使参观者得以细心观览展物。
我过去对这位历史人物,仅从中学教科书得知,有点粗浅印象;此次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介绍,使我对鼎鼎大名的“铁血宰相”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原来俾斯麦本系容克贵族出身,生于勃兰登堡的申豪森庄园。童年时代在柏林以西的克尼帕霍夫庄园度过。17岁到格丁根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又转到柏林大学。这个后来的铁腕政治家从小便异常狂妄,桀骜不驯,目空一切,在学校上学时就经常惹是生非。大学毕业后,他的父亲为他谋了个文官职务,但他不屑一顾,弃如敝屣,,宁愿经营自己的庄园也不去赴任。他纵情享乐,声色犬马,无所不为,因而被人称之为“疯狂的容克”。不过,此人又酷爱读书,对历史、文学、哲学和神学方面的书籍无不涉猎,而且造诣很深。此后不久,他觉得时机已到,便决心从政。此时,拿破仑所发动的欧战刚刚结束,德意志成为一个松散的联邦,多从属于奥地利。俾斯麦一入政界,下定决心把各邦从奥地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将它们统一在普鲁士的指挥之下。在1848年欧洲民主革命时期,俾斯麦坚定地维护神授君权制度。他曾先后出任德意志联邦议会议员和驻俄、驻法大使,为普鲁士的霍亨索仑王朝竭尽犬马之劳,深得当局的赏识。1862年,当时的普鲁士议会否决了威廉一世的扩军计划,威廉一世准备退位。而俾斯麦却极力劝说其继续主政,并毛遂自荐出任宰相。当他如愿以偿后,立即解散了议会,大权独揽。此后,他使用了铁腕,,穷兵黩武,南征北讨,不仅在欧洲横行霸道,而且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成为飞扬跋扈、权倾一时的“铁血宰相”,一些弱小国家对他闻风丧胆。这些惊心动魄的事实,通过许多图片和当时他使用过的实物,充分地显示出来。其中有一幅他的巨幅画像,是威廉一世封他为伯爵时所画(当属他事业处于顶峰的时刻),目光如炬,傲视远方,昂首挺胸,器宇轩昂,其威严情状,真是不可一世。
使我们特别感兴趣——更确切地说是惊讶和慨叹的是,有这样一件实物,竟与我们中国有直接关系:在1885年4月俾斯麦70寿辰时,中国的大清朝慈禧太后,赠送给他一只象牙雕刻,上边龙飞凤舞,显然为取龙凤呈祥之征;它刻工精美,各种形象栩栩如生,真乃稀世之宝也!紧接着此牙雕的是另外一幅画面,为当时的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与俾斯麦的合影。照片上的俾斯麦趾高气扬,旁若无人;而李鸿章则萎萎缩缩,阿谀万状,着实令人生厌。旁边尚有李氏的亲笔题字,兹全文抄录如下:仰慕毕王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题名我的女婿向我解释说:应为公历1896年6月25日。
不知为什么,看到眼前这两个画面,我如同吃了苍蝇一样恶心,屈辱之感亦油然而生。不禁联想到清王朝末年丧权辱国、任列强宰割的历史;那长长的惨痛史,哪一页不和那个心毒手辣、夜郎自大、飞扬跋扈、骄奢淫逸集于一身的慈禧太后有着直接的联系?就是这个女人,大权独揽数十年,把几代清朝皇帝玩于股掌之中,置我中华大好河山于列强卵翼之下,置亿万同胞于万劫不复之中;为了讨得洋人的欢心,她又把如此珍贵的国宝,献给这个曾亲自派兵践踏我神圣国土屠杀我无数同胞的帝国主义头子,真是既可恨又可憎。至于那个以卖国求荣载入史册的李鸿章,对祖国和人民犯下的罪孽更是罄竹难书!他先是伙同英国人戈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继又假洋人之手,对捻军和义和团残酷杀伐,双手沾满了农民起义军的鲜血。他多年经营的北洋海军,却在甲午海战全军覆没,一败涂地,他因此亲自和日本侵略者签订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使我国不仅受损、受辱于当时,而且留下无穷遗患。此后,他为讨好沙皇俄国,又潜入莫斯科,和沙俄的外交大臣罗巴诺夫签订了《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军舰驶入中国各个口岸,同时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和吉林省修建铁路,干的仍然是丧权辱国的勾当。那时,他身兼“大清”的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要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国人面前,他抖尽威风;可是,当他站在俾斯麦身旁,却又是那样一副奴颜婢膝的嘴脸,真是令人作呕!他的此次德国之行,是来乞求这位“铁血宰相”支撑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还是挟洋自重以遏制风起云涌的革命活动?我们不得而知。据有关史料载:此二人见面时,彼此嘘寒问暖,相互恭维,推心置腹,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告别时竟有依依不舍之意。尽管如此美化他们这次“难得的会晤”,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势,我却可以肯定一点:俾氏不会对我国有什么“施舍”之举,李氏也决非讨取利国利民之策。可笑的是,近年来国内演艺界的某些人,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和动机,竟然千方百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编造许多生动的艺术情节来美化这个人物,似乎李鸿章乃是一个忧国忧民、弃旧图新、敢于和洋人抗争甚至赞同维新变法的有识之士。这种歪曲和篡改历史的行径,实在是不足取。
我感慨万端地伫立在那儿,思绪如潮,久久难以平复。
后来的展览告诉人们,俾斯麦的好景并未长久。鸟尽弓藏、兔尽狗烹,他也难逃被主子“卸磨杀驴”的命运。到了威廉二世继位时,他的日子就很不好过了。因为这位皇帝,权欲特强,一贯独断专行,哪里还容得他的属下继续为所欲为、颐指气使?俾斯麦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便找了一个茬,一脚把这位宰相给蹬了。迫于无奈,这位失势的老臣,只得告老还乡,退居德国北部的腓特烈斯鲁庄园,借撰写回忆录打发日子,最后在这里寂寞地死去。不过,比起我们中国的多位皇帝,那个洋皇帝威廉二世还算宽容的,他高抬贵手放了这个老臣一马;因此,俾斯麦并没有像我们国家历代的一些功臣那样,不管有什么样的汗马功劳,一旦与“最高”意见相左,便遭忌恨,被株连九族,赶尽杀绝,死无葬身之地。而俾氏却是“善终”的。
俾斯麦“老先生”,你应该知足了。但是,在历史上俾斯麦毕竟是做了一些有益于德国的事情,所以,德国人并未忘记他。在他死后,为他建造了这个颇具规模的博物馆,系统介绍了他的全部生平和业绩,对其一生的功过作了“客观”的评价。俾斯麦如果泉下有知,也会含笑瞑目的。恐怕这也是这个国家文明和成熟的标志吧。
在距离博物馆不远的地方,砌有俾斯麦的陵墓,我们也去“瞻仰”了一番。陵墓建在一座山坡上,周围为青松翠柏环绕,参天古木,覆盖着这位“铁血宰相”灵魂的“官邸”。它造型迥异,倚山而建,气势恢弘。进“门”之后,是一座装饰考究的厅堂,中间放置几十张椅子,据说是为俾斯麦的后人前来参拜时所坐,平时空闲着,无人问津;穿堂而过为陵墓的“正厅”,并排摆放着两口大理石棺材,它们是俾斯麦和他夫人的灵柩,其造型庄严美观,很有点“气派”。棺材的周围,摆满了各种旗幡和烛台;有的烛台的烛光还正在燃烧着,忽明忽暗,闪闪烁烁,说明不久之前有人前来祭奠。
俾斯麦这个人的一生,可谓“辉煌”至极了!但其晚年又是那样的凄凉,死后又获得某种“殊荣”。他留给后人的到底是什么呢……
选自《南方日报》2013年1月30日